服务业发展:不在速度在结构

服务业发展:不在速度在结构

中国经济正走在以重化工业发展为主转向以服务业发展为主的道路上。今年是“十二五”的尾年,各个地方也进入了“十三五”规划酝酿与制定的工作阶段。回瞻“十二五”规划制订与实施过程,很多地方提出的服务业比重增长目标,都远超全国同期增长4个百分点的规划目标。五年过去,各地的实践结果距离规划目标参差不齐,事与愿违的也不少。的确,中国经济已到了超越重化工业阶段的转折点,但是各地一味地热衷于发展服务业的势头显然存在偏颇,而这与我们对整个世界经济发展阶段的认识有误不无关系。

一些学者基于服务业产出过半,认为世界已经进入了“后工业社会”,但大部分服务业其实是服务于工业生产的,因此应该叫“新工业经济”

最早提出并归纳服务经济的美国经济学家富克斯在1968年说道:“由英国开始扩展到大多数西方国家的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具有‘革命’的特征;而美国已深入发展并在所有国家表现出来的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尽管较为缓慢,但从经济分析角度看同样具有革命的性质。”富克斯说这句话的时候,大多数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服务业增加值已超过50%。进入到本世纪初,2000年OECD国家的服务业增加值平均达至70.4%。发展中国家中的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平均高达63.5%的水平,撒哈拉以南非洲也达至51.4%的水平,而南亚也到了50.0%的水平,世界平均值为67%。

整个世界达到如此高的服务业比重,确是“革命”的,但此种革命是“缓慢”的。OECD国家花了32年时间,从占比50%左右发展到70%左右,也就增加了20个百分点。比正确认识过程或速度的“缓慢”更重要的,是对服务业发展内容的清醒认识。人们往往根据服务业占比过半,来判断当前世界经济的“服务经济”性质。对这样的只看总量不看结构的判断,学界有着不同的意见。富克斯“服务经济”概念的提出,似乎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财富已经丰富到了这样的地步,以至于对服务产品的消费已经成为人们的主要需求。这个社会因此被称作“丰裕社会”或“后工业社会”等。按照这样的观点,本世纪初的整个世界已进入“服务社会”,尽管各个国家有所不同。经济学家贝尔随后提出“后工业社会”理论,他将服务业本身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在农业社会,生产率低,有剩余劳动力但素质差,因而服务业主要为个人和家庭服务;在工业社会则以与商品生产有关的服务为主;在后工业社会,知识性服务和公共服务成为主要的服务业。部分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服务业产出过半的事实,认为服务业供给过半不是对服务产品需求过半的结果;相反,是对物质产品的需求从而物质生产规模扩大,使现代企业生产的管理方式和技术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的结果,是工业生产以新的方式进行尤其是投入更多服务的结果。按照这种方法论,现代经济只能叫“新工业经济”。

“服务经济”或“后工业社会”与“新工业经济”争议的实质是,当代以至未来社会生产的主要内容究竟是服务产品还是物质商品?争议的实质其实是“生产什么”与“怎样生产”的问题。

“新工业经济”论认为,服务产出过半并不等于整个经济进入了以服务需求为主的“服务经济”模式;相反,当前的经济“服务化”仍然服从于以物质产品的需求为动力的“新工业经济”模式。新工业经济“一新”在生产的技术进步已经不再主要依靠体力劳动为主要劳动投入方式,生产企业中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远多于一线体力劳动人员;“二新”在社会分工深化使物质生产企业中原先内置化的为生产而进行的各类服务活动,外置化为由独立的服务企业来从事;“三新”在科技进步和服务生产独立化的要求,使与人力资本生产有关的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这就是说,主要不是“生产什么”发生了根本变化,而是物质产品“怎样生产”发生了根本转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