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文:中国农业发展的焦点问题(3)

陈锡文:中国农业发展的焦点问题(3)

我想针对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实社会上包括政府,包括研究机构,包括各类企业,都在进行研究,到底应当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当然见仁见智,各种各样。

我听得的比较多的意见大概有这么几类。

一类是在中国生产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价格既然这么贵,而且又给了农民大量的补贴才这样生产,因此能不能大幅度减少对农民的补贴,大幅度降低国内的生产,更多的增加国际市场进口,这是一种意见。那补贴大概是多少钱呢?这个口径非常复杂,好像还没有一个部门把它讲全了,就我国现在所知对农民的四项直接补贴,就是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这四项合在一起大约1700余亿,财政部的补贴办法主要是按农民的现有的基本农田数量来补,那么可以算一下,现有的基本农田数量约有15.6亿亩,这四项补贴总额是1700亿元左右,一亩地大概也就是100元多,那么其中种粮直接补贴大概是150余亿元,良种补贴补贴大概是260-270亿元,农机具补贴230-240亿元,1000亿出点头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我刚才讲到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综合补贴最近开始重新考虑,适当的给予减少。

那么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各种补贴,比如说对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还比如对畜牧业,养猪、养牛等等也有补贴,还有些奖励,另外,由于库存不断增加,国有粮食部门放在库里的粮食销出去它要有费用,这些费用由国家承担,直接和重要农产品农户生产的补贴大约到2500余元到3000余元之间,大概是这样,那么你说减,减多少,起多大的作用,我想这个要考虑,你说进,现在已经进了1亿吨,连大豆在内,据了解地正常情况下,三大谷物每年的国际贸易量高的时候也没有超过2亿8千万吨,正常情况是2亿5千万吨到2亿6千万吨,大豆全球年产量大约2亿5千万吨,能用于贸易的不到1亿吨,我国现在已经进了7140万吨,70%多的出口大豆中国都买过来了,你还打算进多少,就这样进不划算,进了之后会不会对中国的粮食安全产生影响,进口进一步增加会不会导致全球粮价波动,这些问题可能都要去综合考虑。

从一定意义上讲,我国过去强调粮食必须自己自足,现在到了进口量已经超过了1亿吨,我们自己的口径去年我们一共就产了12142万吨,那就是我们自己的粮食产量60700万吨,但是去年的进口量超过了一亿吨,也就是差不多国内的粮食也就是六分之一左右来自国际市场,还能搞到多大,搞了以后国内会出现什么新的情况变化,这大概都要做认真细致的分析。

第二种观点,针对中国农业的生产成本太高,要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才使农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怎么降低呢?不少人都认为最重要的出路是走农业规模经营,扩大农业经营者的土地经营规模,这样就可以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因为看到农业发达国家,特别是新大陆地区的农产品主要出口国,看看那儿的农场经营规模,真正生产粮豆农场经营规模大概都在3000英亩左右,就是18000亩地,我们也这样做现实不现实,中国还有这么多农民,让他们离开土地,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这两个主张,我觉得确实都是针对了当前我们面临突出的问题,一个是价格水平没有竞争力,第二个就是农业生产成本过高。所以,无论在经济上增加进口,还是扩大规模确实能降低成本,主意都是对的,针对性都是很强的,但是必须考虑很现实的问题,因为这两个问题的解决都面对最现实的问题,农民怎么办?这么多农民上哪里去,叫他们干什么,他们将来的生计怎么解决,必须结合这几个问题一起考虑。

所以,最近我们在和国际交流中,很多经济学家、农业学家谈到,对于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农业政策绝不是一个单纯的产业政策,如果它是一个单纯的产业政策,竞争得过就去竞争,竞争不过别搞,这是最简单;但是农业的复杂性,尤其是人口大国的复杂性,你的农业政策必须考虑到你所拥有巨量农民,他们的生存、生计和发展,解决不好这个问题,可能产业的效率提不高,但是你引出的社会问题可能更多。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觉得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就显得非常非常的迫切,不是用一两个办法就可以把这样复杂的东西解决好。比如说关于农产品竞争力问题,我坦率的说,世界上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几个国家有新大陆国家农业资源禀赋,有几个国家可以去跟他在这方面拼?因此世界贸易成为经济全球化很重要的杠杆之后,没有一个国家不在考虑如何保护自己的农业,当然保护过头,有一个上算不上算的问题,当然上算不上算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帐,你还得算进行结构调整,让农民离开土地,让农民进城,这方面需要多大的成本代价,我们得把这块算进去。这一段时间大家都知道美国在进行TPP的谈判,与除美国之外另外一个最大的经济体日本,谈的之艰难不去多谈,实际上就关系到美国让日本开发农产品市场,他敢吗?大家都知道日本的大米关税之高,全世界绝无仅有,这两年平均进口的大米关税率都在770%以上,这两年都是772%、778%这样的水平,你说他放开大米进口,国内还产多大,整个农业可能就是灭顶之灾,现在我们了解美国人没有说让他真放开,就让他放开22.5万吨美国大米进入到日本市场,这22.5万吨大米都谈不下来,还在谈,我说我们这么轻易把关税放开,把关税配额制度放开,敞开让他进,什么后果,我想这些问题不得不考虑。

当然推进规模经营毫不疑问能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能增加农民来自经营效率的这种收入,而不是主要靠补贴,也有这样的先例,但问题是我们现在农民的转移,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农民转移到底到了什么程度?不考虑这个问题,面对的问题更复杂,每年国家总局公布的按常住人口的计算的城镇化率很好看,每年都提高一个多百分点,就意味着每年都有1500多万人增加到新的城镇人口中间,去年城镇率达到54.77%,居住在城镇的常住人口超过了7亿2千万人,但实际上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户籍城镇化人口才只有37%、38%,也就是目前统计的54.77%这个城镇化率里头有18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和居住人口不对称。18个百分点,一个百分点代表1360多万人,你说18个百分点多少。因此在我们国家有一个2亿6千万多人的叫流动人口,这2亿6千万流动人口中有1亿7千万是农民工,这中间有3千多万接近4千万是举家外出的农民工,也就是说差不多将近2千万农民家庭,这个家庭一定会带来三个老人或者孩子过去,你可以算帐,这2亿6千多万流动人口超过2亿来自农民的劳动力或农业人口,到现在到底有多少人真正融入社会,和市民享受当地的公共管理、社会服务、社会保障,没有多少,凤毛麟角。对于每一个刚才讲到2千万农民家庭农业人口在城里什么没得到,所以他的根在农村就不能拔出来,他就舍不得他的地,他不敢扔下他的房,于是这给我们现阶段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规模经营带来很多国家没有的问题。但是中国农民确实是非常顽强,很有韧性,他们在实际情况下,努力的推进着产业的进发。一方面我看到这些情况,可能我从事农业,我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倾向性,最近报纸,前年去年很多媒体,很多专家非常鼓励工商资本下乡,到农村去大规模经营农业,很多工商企业家带着资本去了。但是今年我看到报道更多地在反映工商资本有能力拿地,无能力种地,地拿下来,不知道咋种,你要跟那些西装革履的老板谈起来,在他们眼里农民干的事我干不了吗?于是都去了,把地拿过来问题就来了,谁种?董事长、总经理会种地吗?部门经理、公司白领会种地吗?都不会种,于是雇农民来种,农民是聪明人,他自己种的时候知道地是他的,打的粮是他的,他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起早贪黑,越是刮风下雨越往地跑,他现在知道地是租给你的,打的粮食是你的不是我的,我凭什么给你做。所以他有能力拿地,无能力种地。

我说句实在话,老板们如果能解决好对农业劳动力劳动的监督和劳动的计量问题,这个问题绝对是诺贝尔奖金,没有人解决得了对农业劳动力的监督和计量的问题,如果靠公司能解决这个问题,我坦率说一句,农民公社就没有必要解散,就接着搞下去就可以了。但问题是不行,这样说并不是说工商资本、企业老板在农业中就没有作为,问题是你别去想种那个地,你帮农民销售,帮农产品加工,帮农民干干不了的事,那你就大有可为,这样的成功例子非常多,所以一定想清楚这一条,如果自己不会种地,自己不去真种地,那你种地是种不好,即使到2万亩家庭农场,到南、北美洲到澳大利亚去看,也是自己种。

中国农民在这种情况下努力寻求新的出路,一部分农民把土地流转,流转给别人种,流转规模不算低。这里的流转大体上有三种类型,一种是亲朋好友之间,我出去打工,我把地交给你,对扩大规模的效益有一定作用,但是显得比较有限。第二种有些公司企业去了,认为我来种地,农民都能种我还种不了吗,几千上万亩圈下来也有,圈下来,说句实在话,如果不搞非粮作物,如果不搞非农经营,很难赚得到钱,你去了,转了一圈赔了一部分钱,走了,真正在那儿坚持在土地上努力经营的公司企业,数量越来越有限。第三种是农民自己创造和发展,通过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用这种方法,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农民独创的经营办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地多的地方有地多的办法,地少的地方有地少的办法。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