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恩格斯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丰富和发展(3)

核心提示:作为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最伟大的朋友,恩格斯不仅与马克思一起奠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更在马克思去世后继续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了其意识形态理论,除了整理出版《资本论》等马克思的遗稿外,还承担起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任。

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只是方式不同,并且这种反作用也不是任意的。1890年10月,他在致康·施米特的信里指出:“经济关系反映为法的原则,同样必然是一种头足倒置的反映。这种反映是在活动者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的;法学家以为他是凭着先验的原理来活动的,然而这只不过是经济的反映而已。这样一来,一切都头足倒置了。而这种颠倒——在它没有被认识的时候构成我们称之为意识形态观点的那种东西——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并且能在某种限度内改变经济基础,我认为这是不言而喻的。”[20]“至于那些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的领域,即宗教、哲学等等……从事这些事情的人们又属于分工的特殊部门,并且认为自己是致力于一个独立的领域。只要他们形成社会分工之内的独立集团,他们的产物,包括他们的错误在内,就要反过来影响全部社会发展,甚至影响经济发展。但是,尽管如此,他们本身又处于经济发展的起支配作用的影响之下。”[21]阐明了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尤其是法这种意识的直接反作用,并会影响全部社会发展;虽然意识形态有时从表面上看似乎独立于经济发展,但实际上经济发展对意识形态起支配作用一直没有改变。在1894年1月致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信中,恩格斯进一步指出,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以及在有分工的条件下彼此交换产品的方式,包括生产、运输的全部技术等,其实就是被视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22]“我们所研究的领域越是远离经济,越是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意识形态,我们就越是发现它在自己的发展中表现为偶然现象,它的曲线就越是曲折。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23]由此可见,经济活动是可以左右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最主要、最重要的活动,意识形态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把握好经济领域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具有决定意义的。而把握好这个关系,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正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将其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

二、列宁提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概念并成功实践

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理论家、政治家,列宁一直坚决反对把马克思主义绝对化、教条化、庸俗化等错误倾向和做法,继承并科学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事业,主张根据时代发展和本国实际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根据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的发展进一步丰富、发展、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全面、科学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使之第一次成为执政党的指导思想。他曾多次特别强调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24],“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25]也正是因为他坚信马克思主义而又不迷信马克思主义教条,才缔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一次使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第一次提出并发展壮大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创建第一个真正全世界性的共产主义国际组织,使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第一次真正走向全世界。

(一)“一国首先胜利论”的提出及其完整意义

1870年4月22日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列宁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是其参加革命后用的笔名。因为父亲是位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活动家,哥哥也是因为参与谋刺沙皇而死,列宁在喀山大学读书期间就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并因此被开除而遭流放。从1888年成为喀山地区马克思主义小组的积极分子开始,列宁就成为了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并于1889年成立了萨马拉地区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开始积极钻研和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而就在这时的欧洲,一种被称为“马赫主义”的“经验批判主义”颇为流行,并被第二国际的一些机会主义者拿来称要“补充”甚至“修正”马克思主义。事实上,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一种新变种,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中面临的一个挑战。这时候的列宁,已经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捍卫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引以为豪的理论基础成为他的自觉行动。为了粉碎马赫主义者和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误读甚至进攻,回应当时社会上对社会主义革命中一些问题的讨论、争论甚至质疑,同时也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进一步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思想指南,列宁于1909年写作完成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部论战性的著作,分别从 4个方面对当时流行的“经验批判主义”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批判,第一次鲜明地指出哲学是具有党性原则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密切相连且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不仅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奠定了坚实、丰富的哲学原理,也成为学习、研究列宁哲学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最经典著作之一。

1915年8月,列宁突破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26]的传统论述,第一次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中大胆提出了著名的“一国首先胜利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27] 一年之后,列宁在1916年8月《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中又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28]依据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这一规律,再次论述和丰富、发展了“一国首先胜利论”。一年多以后,列宁又深刻认识到帝国主义战争促成了无产阶级的起义,已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到来之前的、黎明前的黑夜。也正是他领导发动俄国十月革命并取得了伟大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为“一国首先胜利论”提供了鲜活的成功例证、积累了宝贵经验。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