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女生与博导母亲合写论文,有没有“拼妈”?(3)

高中女生与博导母亲合写论文,有没有“拼妈”?(3)

“女生与母亲合写论文获高招资格”透支教育公信力

又到一年高考季,为了挣得象牙塔的一纸“门票”,高三学子们无一不在忙着最后的备考与冲刺,但对湖北省高三女生小张来说,似乎倒可以大松一口气,因为自己已经获得了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两所高校的自主招生考核资格,换言之,也就是通过了两校的初审。然而,由于借以获得高招资格的论文是与教授母亲合力共著,竟将自己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引得公众质疑之声如潮。

面对公众的质疑与非议,护犊心切的母亲勇于直面记者的镜头澄清事实,揭露真相,以释众疑。这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表示,高三女生小张确实是其女儿,相关论文确实是女儿自己所写,自己只是参与修改而已。但是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当事者的“释疑说”自身本来就站不住脚,难以让人信服自圆其说。

首先,在公众的既定观念中,发表学术论文在本科校园尚且都是稀缺之事,更何况处于基层教育阶段的高中校园?更多的时候在硕士博士等教育阶段更为常见。如果说“发表学术论文”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众硕士生、博士生的“专利”,也毫不为过。高中生之所以甚少涉猎学术论文,不是因为自身能力受限,就是学习时间上不允许。据悉,这篇母女合写的论文题为《安德烈·高兹的非物质理论》,是一篇质量颇高的艰深论文,从作者简介栏我们不难看出,小张不但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出现,而且“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众所周知,高考是万千学子人生中的头等大事,学习任务本就繁重,加之时间紧张压力山大,即便从小耳濡目染,深受家庭多年的文化熏陶,即便博览群书,让这位天之娇女天赋异禀,鹤立鸡群,要腾出时间和精力来搞学术研究恐怕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更别说在省级以上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艰深论文?退一步说,即便有这个时间也没这个精力,有这个精力,在紧张的备考冲刺面前,恐怕也分身乏术。坦白说,经过几年的专业课“修为”和导师的悉心指导,一众硕士博士们都未必人人都能达到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水准,更何况一个尚未迈入象牙塔大门的黄毛丫头?

其次,细心的公众不难发现,新闻中隐藏着两大巧合与偶然,这也正是公众对艰深论文为高三女生独自担纲所写的疑惑之处。巧合之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官网显示,这位合写论文的母亲是一位资深教授,曾围绕高兹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并且主持了2010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安德烈·高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巧的是,母亲毕生研究的项目课题恰好就是女儿借以获得高招资格的论文主题,母亲在学术期刊上多次发表的论文中心与女儿担纲的论文如出一辙。巧合之二,2月底是教育部要求各自主招生试点高校公布当年招生简章的截止日期,而女儿这篇论文恰好是在今年2月发表,准确地说恰好在招生截止时间的特殊时间节点范围内。至于论文发表时间为何偏偏集中在高三时期,就像这位教授母亲所说,最大的原因是因为需要长期的准备时间。对此我们禁不住想问,在高三学业紧张的现实情况下,孩子是如何抽出时间调查研究撰写论文的?如果说这些因素尚且都是巧合,那不知教授早就发表过相关论文又作何解释?如此种种,确实令人费解,着实让人难以相信这些只是一个个简单的巧合与偶然,也难怪公众质疑借以获得高招资格的论文,是母亲利用自身优势和专业知识为女儿赢得高招资格的“应景之作”。

表面上看,“母女合写论文获高招资格”完全是按照自主招生简章的流程在走,没有任何旁门左道可究,但无形中这位备受敬仰的教授却利用自身优势,助女儿搭上了一趟赢得高招资格的便车,对普通孩子而言,这不仅意味着高考起跑线上赤裸裸的抢跑,更意味着教育的不公与师德的失范,不但亵渎了教育的公平底色,更透支了教育公信力。如果为人师表者都尚且如此,又何谈教育的公平与正义?普通学子的人生又如何能够出彩?教育乃百年大计强国之本。之于教育,每个公民都肩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感,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本应躬身守卫教育的公平与正义,如果人人都像这位教授母亲一样,钻政策的空子,甘当“政策捡漏王”,那教育的公平与正义又有谁人来守?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