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的先进分子从巴黎和会的实际教训中,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列强联合压迫中国人民的实质。1920年四五月间,《东方杂志》、《新青年》等刊物刊登苏俄政府发表的第一次对华宣言。这个宣言宣布“废弃(沙俄在中国境内享有的)一切特权”。中国人民从苏俄政府对待中国的态度中,对社会主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感触。这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给予了有力的推动。因此,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的突出特点,是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逐渐成为进步思想界的主流。
  那时,各种社会主义的观点在刊物上纷然杂陈。然而,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着中国的先进分子。他们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比较,最终选择科学社会主义,先后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这是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基本特征。
  在五四运动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中,李大钊起了主要作用。1919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比较全面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经济学说和社会主义理论。1920年9月,陈独秀发表《谈政治》一文,明确宣布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表明他已从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湖南学生运动领袖毛泽东在第二次到北京期间,热心搜寻并阅读中文本的共产主义书籍,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邓中夏、蔡和森、恽代英、翟秋白、周恩来、赵世炎、陈潭秋、向警予、高君宇、何孟雄、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等,也先后成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者。一些老同盟会会员如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等,也在这时开始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这些有着不同经历的先进分子殊途同归的事实表明,认定科学社会主义指引的道路,是他们自觉地在实践中经过反复比较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不是把它当作单纯的学理来探讨,而是把它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他们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积极投身到现实斗争中去,注意同工人群众结合,同中国实际结合。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一开始就具有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3)
- 中国社会科学网:全面性思维: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方法论2025-08-14
 - 第一视点丨这里面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也有马克思主义2025-08-13
 - 《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第二集《文以载道》2025-08-12
 - 开创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新境界2025-08-08
 - 《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第一集《文以立心》2025-08-08
 - 中国社会科学网: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2025-08-05
 - 中国社会科学网:努力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解释力2025-08-01
 - 旗帜网: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2025-08-01
 - 中国社会科学网:修炼共产党人“心学”首在坚定理想信念2025-07-30
 - 中国理论网: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之维2025-07-30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
        
    
   精选专题
精选文章
- 【理响中国】从“制度变迁”维度透视二十届四中全会深意
 - “一街一策”绣出城市治理新图景
 - 前三季度“成绩单”折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 王锦刚:加快建设文化强国的五大战略要点
 - 全会热词丨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 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
 - 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公布,让“生产线”成为“风景线”
 - 全会热词丨边斗争,边备战,边建设
 - 【理响中国】从“现代化比较”维度透视二十届四中全会深意
 -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精选视频

廓清“十五五”历史方位 以新质生产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理论看点】张鹏: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科技创新作出明确要求和定位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