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重点在基层(2)

公共安全重点在基层(2)

基层是当前我国公共安全的“短板”

如果把我国公共安全整体水平看作是一个木桶,基层显然已经成为影响木桶盛水量的“短板”。表现在:

一是强政府、弱社会。受计划经济体制下“全能型政府”思想的影响,我国公共安全工作呈“强政府、弱社会”的格局,政府承担了无限责任,企业和公众“等、靠、要”的惯性思维根深蒂固,大多是响应号召、被动式地参与公共安全工作,灾害防范意识和应急能力不强,防范和准备工作不到位。 2015年5月6日,中国扶贫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公众防灾意识与减灾知识基础调查报告》显示,城市和农村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薄弱——只有不到4%的城市居民做了基本防灾准备,24.3%的受访者关注灾害知识,而农村居民中只有11%关注灾害应对的相关知识,约有五成人从未参加过任何灾害应对培训。

例如,2014年5月24日至25日,江西省西部普降大到暴雨,万载县城内涝严重,不少房屋被淹。在县城一家满是积水的麻将馆内,水已经涨到半米多高,但居民们仍“淡定”地打麻将;为防止脚泡水里,“麻友”们蹲在塑料椅上继续打。

二是重上层、轻基层。我国公共安全体系是一个倒金字塔型的结构,头重脚轻,公共安全任务与资源严重错位——在任务较轻的上层,资源集中有时甚至过剩;在任务繁重的基层,资源却严重不足。目前,我国基层水利、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农业、公安、卫生、环保、国土、交通等公共安全事务繁多,任务繁重,但普遍存在机构不健全、人员不到位、专业知识缺乏、综合素质和能力不高的问题,工作经常是应接不暇,基本上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

以社区居委会为例,一个居委会通常只有6至9个工作人员,管理辖区几千人,要完成人口计生、消防安全、安全生产、城市管理、纠纷调解等经常性任务以及各种临时性工作,疲于奔命,根本谈不上去谋划各种前瞻性、基础性工作。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后,往往关键时刻“站不出来、顶不上去、拿不下来”,要啥缺啥,只能焦急地等待上级领导和外部救援力量。

强化基层已成公共安全新趋势

鉴于基层作为公共安全根基的极端重要性,近年来,国际上已把基层列为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基层一线和全社会的安全意识与应急技能。

强化基层组织“第一响应者”的能力。强化基层组织在公共安全工作中的基础性地位,开展基于社区的灾害风险管理、创建安全社区,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公共安全的研究热点和实践趋势之一。特别是各国都依托基层组织和单位开展“第一响应者”制度建设。 “第一响应者”是指经过训练,在地震等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通常指12小时内)抵达现场开展应急处置和救援的人员,如灾区当地居民、警察、官员、消防人员、医护人员、志愿者、保安员等。“第一响应者”具有快速组织、指挥协调、专业处置能力,能够指挥现场民众徒手或利用简单工具开展抢险救援。强化“第一响应者”制度建设,要求把应急资源向基层一线集中,建立金字塔型的公共安全组织架构和应急资源配置结构,重点强化基层组织和单位作为“第一响应者”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开展第一响应的综合能力。目前,“第一响应者”培训已经成为联合国城市搜救救援顾问团向全世界推广的项目。

提高全社会的公共安全素质与能力。近年来,各国都把公众个体、社会组织、企业等作为公共安全工作的重点,强调发挥社会力量在公共安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例如,作为灾害多发国家,日本提出了“公助·共助·自助”的减灾理念,并在法律中明确了各级政府、企业、社团和公民个人的权利、职责和义务,强化了“自救、互救、公救”相结合的合作关系。德国建立了庞大的专业化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分布在消防、医疗、通信、技术救援等领域。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