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改革面临的重大关系(2)

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改革面临的重大关系(2)

二、辩证地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为深化改革凝聚共识

正确认识改革面临的重大关系,同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关系,是分不开的。社会上一度出现全盘否定改革开放前30年的思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要全面客观评价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但也还是有人担心这样会不会导致“改革倒退”、“走回头路”;另一方面,对于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人归咎于改革开放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也有人认为是“改革不彻底”造成的,应该按照西方政治经济模式进行“彻底改革”。这些重大问题如果不说清楚,就不利于凝聚共识、增强团结,也会使人们对当前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认识产生困惑。

实际上,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互相否定。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内部存在着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的不断斗争,由肯定到否定,又由否定到新的肯定,表现为波浪式的前进运动,这是事物前进的规律,而不能把波浪式前进说成是走回头路。纵观我国社会主义建设60多年历史,在很多问题上都表现为这种在“否定之否定”中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例如,在对外开放的问题上。鸦片战争之后,我国被迫纳入全球市场体系,表面上实现了“对外开放”,但是由于经济技术和制度落后,对外开放并没有实现富国强民,反而沦为经济殖民地,丧失经济主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没有实行全面开放,并非是要闭关锁国,而是由于受到大国封锁而坚持独立自主,我国一方面努力打破封锁,坚持正确义利观援助第三世界,扩大国际空间;一方面集中精力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正是有这些基础,才能在改革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不像解放前那样沦为大国附庸,改革开放同解放前的“门户开放”有本质不同。当前强调自主创新、国家安全,也不是走回头路,而是对外开放的内在要求。不能把改革开放前后说成是封闭和开放的对立,陷入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迷信。

再如,在农村基层组织的形式上。我国几千年一直是小农经济,近代在工商资本冲击下,农村破产、农民困苦。新中国把农民组织起来,办水利、办工业、办医疗、办教育,显著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农民面貌,全国灌溉面积比例由1952年的18.5%提高到1978年的45.2%,普及了基本医疗和教育,集体经济取得的成就,是对小农经济的否定。改革开放后,包产到户又是对集体经济僵化体制的否定,但这时的家庭经营已经是集体经济基础上的家庭经营,同解放前一盘散沙的小农经济有本质区别。今天强调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也是“统”和“分”这一对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如果把包产到户和集体经济对立起来,搞土地私有化,就会走上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的恶性土地兼并、两极分化和流民等问题,最终导致经济增长停滞。

可见,两个历史时期在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的差别,一个重要原因是随着发展阶段和历史条件变化,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不断调整,我们不能走到任何一个极端,也不能止步不前,把一个阶段的做法看成是永恒规律。习近平同志指出,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这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部署是一脉相承、逻辑统一的。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