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改革面临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特别是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突出,各种观点和政策主张相互激荡。面对这种情况,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解决问题还有没有用?这是一个重要而又容易引起疑惑的问题。习近平同志强调,学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看家本领,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20次集体学习时又指出,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马克思主义是用来解决问题的。面对艰巨复杂形势,不能病急乱投医,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基本矛盾,克服各种经验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从对过去习惯做法的迷信、对国外模式的迷信中解放出来,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
一、辩证看待改革面临的重大关系,避免把改革开放的经验绝对化、教条化
物质决定意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改革开放积累了许多好经验,是珍贵的精神财富。同时,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当前我国基本国情的实际同改革开放初期已经有很大变化,一些过去行之有效的办法不一定符合现在的实际,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不一定符合其他领域的实际。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赋予“改革”新的内涵,而不能把过去的做法绝对化、教条化,不能把“改革”这一博大精深的事业简化为这种或那种固定的做法,让过去的经验束缚我们今天的实践。
但是,当前在实际工作中,那种用孤立、静止的方法看待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观点还时常出现。譬如,有人认为:既然包产到户调动了农民积极性,那么今天就应该继续“分”下去,实行土地私有化;既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那么今天就要继续缩小和限制政府的作用,把一切交给市场;既然过去引入非公有制经济增加了经济活力,今天就要继续减少、拆分甚至取消国有企业;既然过去引进外资和技术卓有成效,那么今天也要在更多的领域继续引进外资和技术;既然过去靠“低成本劳动力”成为了世界工厂,那么今天仍然要千方百计降低企业的劳动力成本,避免工人工资上涨过快。还有的把经济体制改革思路照搬到公共事业领域,认为在医疗、教育领域通过鼓励投资者盈利创收、更多发挥市场作用,就能改善公共服务。
这些观点不仅在理论上值得商榷,而且在实践中也证明不仅不能起到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作用,反而可能南辕北辙。实际上,政府和市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经济、农村经营制度的“统”和“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物质生产和劳动力再生产、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等等,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我们既要看到矛盾双方互为前提、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关系,又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把矛盾双方对立起来、割裂开来,不能把一定历史时期的做法看成是普遍和永恒的规律。而是要根据客观实际的变化,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观察改革面临的重大关系。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和市场都是历史范畴,和任何历史范畴一样,有其自身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当前人类的生产力水平,还没有达到取消商品交换的阶段,也没有达到国家消亡的阶段。工业革命后,西方的市场经济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但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也就显现出其负面效应。政府维护宏观稳定、提供公共物品、提高人力资本等职能不断丰富,正是在纠正市场失灵中产生的。而随着政府职能加强,又为市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增添活力,进入更高层次的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在不断“否定之否定”中螺旋前进的过程。
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成功的国家,既有比较强的政府职能,也有比较发达的市场。而一些政府治理无力的国家,也没有完善的市场经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政府管得过多是主要矛盾。但是今天面对新常态,既要看到政府越位的一面,也要看到市场失灵所导致的收入差距过大、国内需求不足、产业结构碎片化、无政府状态恶性竞争、人力资源建设滞后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瓶颈。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有条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治理市场失灵。如果仍然用过去那种一切迷信市场的办法,反而会进一步恶化这些问题,主观上是想保增长,实际上是窒息经济增长的动力。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经济的关系。一些观点认为只有取消公有制经济,才能让非公经济充分发展,这种“零和博弈”的观点在我国的实践中证明是错误的。非公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公有制经济。解放前,我国没有强大的国有经济,基础工业薄弱,私营经济也难以获得原料,并会受到外资挤压,发展不起来。新中国依靠国有经济迅速建立了工业体系,为改革开放之后独立自主地对外开放、发展私营经济,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公有制经济在体现人民主体地位、维护国家经济主权、提供公共产品、缓解劳资矛盾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非公经济也有着体制灵活、反应灵敏、贴近市场的特点。双方是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关系。从国际上看,西方发达国家也举办国有企业弥补市场失灵,而一些发展中国家按照新自由主义理念搞私有化,导致丧失国家经济主权、恶性腐败和两极分化。我们要避免对纯而又纯公有制的迷信,也要避免对私有经济的迷信。
——农村经营制度“统”和“分”的关系。包产到户是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成就不容否定,但也不能把包产到户的经验绝对化,迷信“一分就灵”。改革开放初期农业丰收,既得益于包产到户,也得益于集体经济奠定的农田水利建设、良种推广、农业机械等基础。家庭联产承包提高了农民积极性,但是在发展规模经营、提供公共产品、加强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博弈能力、加强基层治理等方面,仍然要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不能把“统”和“分”对立起来。改革开放初期,主要问题和矛盾是集体经济统得太死、活力不够。而今天,小农经济的弱势地位凸显,就更应该重视探索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关系。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资本短缺,再加上西方国家“滞涨”,为我国大规模引进外资和技术创造了条件。而今天,我国资本短缺已变成资本充裕,引进技术的空间越来越小,一些领域过于依赖外资和技术反而窒息了创新动力,这时就既要讲开放、也要讲经济安全,既要讲引进,也要讲自主创新,变“造不如买、买不如租”为“把技术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物质生产和劳动力再生产的关系。物质资料生产和劳动力再生产,是人类社会两种主要的生产形式,这两个部门必须保持恰当比例。长期以来,我国依靠所谓“低成本劳动力”实现了快速增长,但也留下许多历史欠账。片面强调压低劳动力成本,压低和拖欠工资、超时工作、社会保障覆盖率低,劳动者报酬增速长期低于经济增速,导致国内需求不足,人自身的生产滞后于物质资料生产,强化了依赖低水平重复扩张的发展方式。据研究,2003-2009年,由于企业拖欠工人工资导致内需不足所损失的GDP,占我国GDP的3%—5%。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要辩证看待降低劳动力成本和维持劳动力再生产之间的关系,更加强调劳动力再生产的需要,实行更积极、更公平的收入分配,通过增加劳动者收入来扩大内需、提高劳动者素质。如果再片面强调降低劳动力成本,甚至主张工人工资增速应该长期低于经济增长,那样就会进一步降低经济增速,陷入拉美国家那样的中等收入陷阱。
——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仍然突出,有的干部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对立起来,认为对医疗、教育、公共住房投入多了会影响经济发展。实际上一些地方的实践证明,解决好老百姓上学、看病、住房的问题,就能够释放居民储蓄、刺激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发展,这两者是统一的。如果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对立起来,政府推卸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责任,甚至把医疗、教育产业化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手段,就会进一步导致经济运行成本和群众生活成本升高,反而影响经济发展,结果南辕北辙。
历史表明,破除对他人经验的迷信容易,破除对自己经验的迷信更难。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是宝贵财富,但是也不能躺在现有经验上睡大觉。邓小平同志说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本身就包含了不能把改革开放的经验教条化、绝对化的意思,而是要“不断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不足的加点劲,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只有继续解放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避免对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教条主义化,做到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使改革适应新的实际。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