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中国经济地理新空间

重塑中国经济地理新空间

"一团五线"巨手型城市体系

“胡焕庸线”是我国经济地理的一条重要分界线,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空间的基本格局,也反映出我国空间发展的严重失衡。作为一个广疆域、多民族的大国,如何破解胡焕庸线将是中国的一项长期重大课题。笔者在长期研究中发现,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经济空间和城市体系正在发生着变化,已经出现了新的格局,如果能够针对这一新格局所表现出的特点,顺应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对我国的空间战略做出相应的调整,必将有利于突破胡焕庸线。

中国经济空间和城市体系正在形成新格局

首先,中国经济空间正在呈现出“东中一体、外围倾斜”的新格局。

以人口分布考察中国经济空间:东部人口密度最高,中部人口回流明显,东部和中部共同形成人口稠密的第一聚类,集聚成为中国经济的中心,一体化趋势明显;东北人口持续下降,西部虽然回流明显,但多数地区人口密度仍处在50人/平方公里以下的低水平,东北和西部形成人口稀疏的第二聚类,分散成为中国经济的外围,主要向成渝、关中、辽中南等城市群倾斜。同时,东经110Ο线附近出现一条人口稀疏的断裂带,成为中心和外围的主要分界线。

其次,中国城市体系正在呈现出“一团五线、开放互联”的新格局。

所谓“一团”,是指东中部“五横五纵”的群网状城市体系聚合成的“一团”。“五横”为陇海城市发展带、沿江城市发展带、沪昆城市发展带、京呼城市发展带、青太城市发展带;“五纵”为沿海城市发展带、京广城市发展带、京沪城市发展带、京福城市发展带、京九城市发展带。

所谓“五线”,是指东北和西部的群带状城市体系延伸出“五线”,形成沿京哈线、沿陇海—兰新线、沿长江下游延伸线、沿沪昆线和沿海城市发展带,分别面向东北亚、丝绸之路经济带、南亚、东盟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开放互联发展格局。

“一团五线”恰如一只巨手,而京广城市发展带构成手掌和手指之间的关节线,向东对接东中部群网体系,向西发散出外围群带体系;包昆城市发展带带动外围群带体系互联互通,构成手指中部关节线,实现五带纵横联动。

未来20年,这一城市体系将支撑起覆盖32个城市群、近1000个城市、近20000个小城镇,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居民点协调发展的城市中国新版图(见左下图)。

中国经济空间和城市体系的这一新格局也表明,在更长时期,中国经济空间将有可能突破“胡焕庸线”,实现更加均衡的发展。这是因为,首先,西部地区人居环境正在逐渐改善,更加宜居的环境将形成本地发展的良好基础。这不仅是因为国家治沙造林、退耕还林、南水北调等举措的成果逐渐显现,而且据国际上一些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中国西部的气候正在变得更加湿润。其次,我国能够通过扶持政策引导外围地区的均衡发展。借力快速发展起来的交通体系,通过交通运输的快速化、网络化,我国可以由“以点带面”“以线带面”的传统发展模式逐渐迈向“以网带面”的新型发展模式。最后,欧亚大陆的互联互通使过去的边缘地区成为了开放前沿。“一带一路”战略拓展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带动欧亚大陆重新成为世界中心,中国西部地区一跃成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开放枢纽,能够开拓“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实现转型发展。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