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务管好,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吹响了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的号角。
从根本上讲,是政府要加大简政放权,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对政府提出了更高要求,政府自身改革成了引领经济新常态和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一招。
首先,政府必须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政府最重要的职责是在法律授予的职责范围内行使权力,不能滥用或超越职权。然而现实中,政府主导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的现象司空见惯。有的地方政府乱作为,实际上比不作为更糟糕。政府应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政府职能,制定负面清单,明确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向社会全面公开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监督方式等事项,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同时,政府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决定,真正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让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
其次,政府要秉承“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
要真正做到大道至简,核心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需求,重视人的价值实现,尊重人的精神追求,真正体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以往我们的发展重规模和速度,而忽视了人的发展。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境界,其中让人的才能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也是当代中国建设的目标。“以人为本”就是要“目中有人”,尤其是决策不能仅仅围绕党政精英的关注,还要眼睛向下,关注普罗大众的感受、诉求和愿望。
大道至简,关键是制度设计。现代政府治理认为,政府应当扮演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公共产品的提供以及基本公共服务体制的设计非常重要。基本公共服务的属性在于它的公共性、普惠性和社会公平,做到“公共选择理论之父”布坎南所说的,“让每一个处于平等地位的人都得到平等的财政对待”。它有两个支点,一是有效覆盖。全面小康的核心就在全面,覆盖的人群应该是全面的,就像城市的公共汽车一样要保证每个人都有座位,在此前提下再提供其他交通工具,满足多样化的选择需求;二是公益性,即不以追求商业利益为目标。民生公平的推进需要法律的保障,比如学校建设要规范化、标准化,并与财政投入和社区人口规模相挂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