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自我革命是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关键(2)

政府自我革命是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关键(2)

第三,简政放权,用政府权力“减法”换取市场活力“乘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抓住简政放权“牛鼻子”,国务院部门共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事项537项,本届政府承诺减少三分之一的目标提前两年多完成,体现了壮士断腕的勇气,但仍然有一些地方总是难以打通“最后一公里”。要让简政放权接地气、放到位、精准发力,有四个空间可以考虑。

一是给基层放权。基层离百姓最近,群众感受最深,基层改革的呼声最高,困难也最大。要避免李克强总理痛斥的“证明你妈是你妈”等荒唐现象,解决老百姓办事难问题,需要权力向基层下沉,把可以由基层来完成的审批事项下放给基层,尤其是涉及改善民生的具体事项和由地方实施更方便的审批事项,尽可能实行就近管理。需要注意的是,给基层放权不是甩包袱,不能放小不放大、放虚不放实、放没有“油水”可捞的抓住有实际利益的项目。

二是向市场放权。目前,政府职能缺位、越位、错位问题突出,政府应从“划桨”转向“掌舵”,从“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向市场放权,在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减少对企业投资项目、生产经营活动的审批事项,减少资质许可和行政事业收费,改革工商登记制度等,掀起“草根创业”的新浪潮。要勇于打破行政垄断,取消一些行业或领域的进入门槛,放开市场、引入竞争,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民间资金进入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这既能补短板、惠民生,也有利于满足老百姓多样多元需求。

三是给社会放权。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细胞,面对社会利益诉求多元化的趋势,政府向社会让渡可以放手的权力,把社团、社区、群众自己能办的事,交给他们自己管理,是建立共同治理结构的必由之路。民政部《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54.7万个,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636.6万人。虽然社会组织发展迅速,但是活力不足。政府要尽可能将职能转变后分离出的一部分管理权“还给社会有机体”,不断完善社会组织,对于一些可以由社会组织办理的事项,不妨多些转移给他们放手去干,把社会的每个细胞都充分调动起来。

四是给未来留有空间。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短视”现象,譬如不少城市建筑“拆了建、建了拆”,城市规划和设施短期内就“过时”。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不能把所有的土地都占上,让所有的空间都布满,这就体现了为未来留下空间。因此,政府简政放权时要着眼未来,把握大势,把目光放得更长远,给未来留下空间。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