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理性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2)

一定要理性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2)

我国的新常态与外国的新常态不是一回事

用“新常态”来概括新的经济发展状态,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国外首先开始时兴起来的,我国则是在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的行程中第一次提出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后才开始流行,并且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

从世界经济的角度来说,西方媒体出现的“新常态”是“后危机时代全球 (主要是占主导地位的发达经济体)经济新特征的专用名词”,其经济特征被概括为“低增长、高失业以及投资的低回报”。

笔者认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应该是从2012年开始的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新状态。从经济增长速度来看,我国的GDP增速由2010年的10.3%下降到2011年的9.3%,接着又下降到 2012年的7.7%,随后再到2013年的7.8%、2014年的7.4%,表明我国经济开始告别10%左右的高速增长,进入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新阶段。从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来看,我国服务业出现新的发展势头,2012年第三产业增长8.1%,超过了第二产业的7.9%,2013年增长最快,而且在全国占GDP总量的比重达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2014年比重继续上升到48.2%,保持最高,增长也保持最快,表明我国从2012年开始由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化中期进入向以服务业为主导转变的工业化中后期。从城乡结构演进和城镇化发展的态势来看,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达到51.27%,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也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表明我国开始进入初步实现城镇化的新阶段。基于这三个基本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态势,可以判断从2012年开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所以没有以2011年或者2013年作为起始时间点,是因为经济增长速度的转变以2012年为标志,而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是新常态的第一表现。经济增长速度、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率这三个重要指标,之所以在2011-2013年期间几乎同时发生标志性变化,决不是偶然的,表明我国经济发展的确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新常态是动态不是静态,也不能自然形成

常态是指在一个时期内事物所处的比较稳定的状态和变化趋势、表现出基本相同的特征。常态里的状态是一种“态势”,是存在一定幅度起伏波动和一定程度变化的动态,不是年年都一样、一成不变的静态,不能把常态理解为固定不变的凝固状态。当然,常态里的变动一般不会很大、变化的方向基本相同,否则就不成其为常态了。

常态不是现在或者将来每一个时间点的经济状况,而是一个时期(即时间段、时间区间,比如20年左右)的经济状况。在常态存在的时期内,每一年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可能是完全一样、一成不变的,多少都会有一些差别和变化,只是基本特征差不多、变化趋势也大致相同而已。常态的基本特征也非一日之功,而是逐步形成的。

新常态不是自然形成的,特别是经济发展得比较合理的新常态,更需要经过艰苦努力。我国的新常态受许多因素影响,需要具备许多必要的条件,有利的因素需要去利用和发挥,不利的因素需要努力去改变,不具备的条件需要去创造。新常态是要通过我们的努力才能出现和保持的,“双中高”(经济发展的中高速度、中高水平)不是不用费力就能够自动实现的,相反,可能比仅仅追求高速度更困难、要花更大的气力。因为新常态不只是增长速度新,更重要的是结构新、水平新、成效新、宏观经济状态新,还需要发展条件新、方式新、动力新、制度新、体制机制新,难度更大。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