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化

推进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化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是最大政治优势,也是对党员干部的一贯要求。那什么是最有效的“密切联系群众”的方法呢?中央提出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意见,提出密切联系群众的主要方式是直接联系群众,并要求使这种方式制度化。

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走出机关下基层说起来容易,实施起来却有不少问题。当前,有些党员干部忽视了“直接联系”,表现在有的通过打电话、上网、看材料与群众“间接联系”;有的拘泥于文山会海,有心无力,或是基层是下了却只“身入”没有“心入”;还有的虽然人到基层,却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甚至在群众面前板着面孔,端着架子,居高临下,自己反而成了“被调研”对象。概括起来说,党员干部没真正做到直接联系群众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思想作风问题,不愿直接联系群众;二是过度依赖间接信息,不想直接联系群众;三是渠道方法单一,不会直接联系群众;四是文山会海缠绕,没时间和精力直接联系群众。

直接而不是间接地联系群众,看上去是方法路径问题,根子是宗旨意识问题,是党性修养问题。避免以上现象,说到底,要从党员干部这一“桥梁”抓起,从理念、行动到制度多个层面综合搞好顶层设计,让“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能够落地生根,让党员干部自觉将目光投向基层,将心思用到基层,将身心融入基层。

“直接”联系群众才能“密切”联系群众。必须看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一个永恒课题,什么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联系群众,“直接”才能“密切”,深入群众,重要的是放低姿态,主动同群众交流,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在同群众接触、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注意态度、语言,能够熟悉大家的日常用语,熟悉关于基层生活的常识。二是淡化“官念”。只有淡化“官念”, 明确自己的定位,以平等的态度、平和的心态与群众接触和交流,联系群众才能直接、有效。要清楚自己该做什么、目标是什么,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既同群众建立融洽的关系,又能够顺利地促进自己完成工作。三是调查研究和联系群众不搞事前“安排”和“交代”,悄悄进行,独立完成,以更加灵活的方式与群众进行沟通交流,真正做到与群众“零距离”。事实证明,这种方式有利于提高联系群众的直接性和实效性。

直接联系群众核心是为群众解决问题。温暖的安抚、好听的承诺,最后不解决问题,这样的“群众工作”是没有意义的,反而会造成不良后果,久而久之就会失去群众的信任,影响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坚持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加强作风建设,重点是坚持实干、服务群众、解决问题。

我们为群众解决问题不能搞形式、不作秀,说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不搞形象工程,不做表面文章,立说立行,说了就干、干就干好,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我们确有实事求是之心、力戒哗众取宠之意的改正决心,群众自然就会相信我们。

南华县积极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将决定权和“指挥棒”交给群众,把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作为抓落实的突破口,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矛盾最突出的地方抓起、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一是要求各级机关、各级领导干部要尽心尽力为群众排忧解难,立足自身实际,从资金帮扶、信息传递、沟通协调等方面,协助村社、村民小组尽可能帮助解决出行、就学、治病、饮水和社会矛盾等群众关心的具体问题。二是要求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在基层工作,要同基层组织和群众一起分析研究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制定发展思路和措施,想办法、出主意,直接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三是要求基层党组织常务书记和基层党建指导员不能只是挂个名,要克服“临时性”想法,心定下来、身子扑下去,认真履行职责,真正发挥作用。

直接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一个永恒课题,是党员干部的一项长期任务,什么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要使干部直接联系群众规范化、常态化,唯有建立健全相关的科学制度,才能促使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由道义型向约束型、由情绪型向理智型、由主观型向能力型转变。事实上,一些地方的探索表明,树立重视基层的用人导向,不断完善来自基层一线党政干部培养选拔链,对促进干部转变作风、实现直接联系群众,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