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介绍】
港媒关注北大硕士生干装修:社会不应千人一面
港媒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毕业生孙俊峰,目前职业为上海一装修公司的合伙人和工长。名校毕业当装修工人,一时间孙俊峰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他表示,北大毕业不一定要去当公务员或者大企业,他去做装修会和普通工人不一样。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6月19日报道,1988年出生的孙俊峰2014年研究生毕业。毕业后,他选择了到上海创业,带领四名装修工人,在路边接活儿。今年年初,他的团队加盟上海某装修公司,如今每月能够拿下20多个项目,营业额超百万。北大毕业后当装修工人,孙俊峰从业选择成为了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
对于自己的选择,孙俊峰说,自己曾经也想从事如公务员这样的公职人员,但因为在读研时候有过半年的挂职经验,让他觉得公务员是一个阶层很多的体制,个人发挥有限。
当被问及为何选择装修行业,他表示自己的父亲就是做装修的,是一个油漆工人。他自己在学社会学的时候就有一部分涉及工人研究。他读研究生的时候,曾经在深圳的一个工地做了一个多月的体验观察,发现中国装修行业的问题:工人薪水低、装修材料价格高,这和国外完全相反。他称自己如果去做这个行业,或许能改变工人的处境。
孙俊峰说,家人对他的选择非常反对,因为自己的父亲是装修工人,他不想让儿子再做这行。家里希望他能考公务员,结果他还是选择去干装修,但让父亲觉得都很丢脸、很失望。即便他现在做出一些成就来,父亲对他依旧是不认可的态度。
先有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现在又有北大出来的装修“工头”。对于舆论质疑他们是否在浪费自己的专业和文凭,有社会学家指出,时代改变,人们对就业的观念也在发生改变。如果大学毕业生都拥堵挤到公务员这一条路上,难道其才能就不算浪费?
孙俊峰一再强调自己并非所谓的“成功者”,认为社会不应该千人一面,没有人说北大毕业就一定要去当公务员和大企业工作。
北大硕士干装修,大材未必小用
十年寒窗,埋头苦读,好不容易考上人人向往的国内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结果却放弃了原本可以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机会,走上了“白手起家”的创业之路。常人看来,这的确难以理解。而作为家人,供其读书,含辛茹苦。因此,对于儿子的“意外”选择,父亲反对和不认可实属情理之中,可以理解。然而,笔者认为,外人的不理解和家人的不认可缘于世俗与偏见,毕竟北大硕士干装修,大材未必小用。
抛开偏见,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从古至今,人们习惯用世俗的眼光看人看事,无可厚非。然而,世俗眼光有时会给人带来错觉,产生偏见。作为择业来说,什么职业最好最理想,并不是外人说了算,最有发言权的当然是本人。正如“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道理是一样的。作为公众也好,家人也罢,应该抛开世俗的禁锢,丢弃偏见,尊重他的选择,多一些鼓励和提醒,少一些批评和责备。这样,更有利于他创业发展。
作为踌躇满志的大学毕业生,心怀天下,想干一番事业的精神和勇气是许多年长者缺乏的,这一点值得肯定。孙俊峰放弃当公务员,选择搞装修,这似乎看似有些不合常理,认为高材生理所当然要成为高级白领,名牌大学毕业生就应该进入政府机关当公务员。其实不然,俗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并不一定只有公务员才有奔头,“是金子总会发光”。装修行业同样需要高学历人才,同样能够开创一片天地,同样能够实现自我价值。
作最好的自己,大材未必小用。体现自我价值,关键不在于什么行业,而在于你是否拥有一颗自强的心。当前,社会上出现不少“官二代”、“富二代”,这些“啃老”族最缺乏自强和自力。“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只要你下定决心,选准了目标方向,学以致用,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照样有用武之地,照样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假以时日,或许你就是下一个行业的领军人物,马云、王石、潘石屹等就是活生生的成功典范。正如孙俊峰所说:“先难后易”。有了这个思想准备,还怕干不成事业?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大材未必小用。
在举国掀起新一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下,国内迎来了又一次发展机遇。如何创业、创新,这不仅取决于创业者的抉择,更取决于全社会凝心聚力谋发展的态度和合力。惟有如此,年轻一代才无愧于社会、无愧于国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