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3)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框架内容

根据新闻传播的基本要素构成,以三个来源为支撑,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实践和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框架至少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研究对象,每个方面既相对独立、又动态开放。

新闻传播本质与作用。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观能动反映,新闻传播既具有事实性本源属性,又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体现着客观性基础上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表现为特定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念,反映一定政治集团的思想和意志。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与我们党休戚与共,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1)新闻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2)新闻传播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方向,提高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自觉意识,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力的思想舆论支持。

新闻传播制度与控制。新闻传播总是在特定的社会制度条件下进行的,政治体制决定新闻传播体制。西方鼓吹所谓“独立媒体”新闻体制,其实所有媒体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掌控在极少数垄断财团、垄断报系手中。我国新闻传播制度与控制方式具有自己的特点。(1)坚持党报的党性原则。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灵魂和基石,就是在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新闻传播工作的指导,在政治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组织上坚持党对各级新闻机构的领导。(2)强化媒体的社会责任。秉持社会责任感,弘扬核心价值观,不搞炒作热点、博取眼球、“有偿新闻”,不唯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做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3)发展人民享有的新闻出版自由。新闻出版自由是政治民主、政治自由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反映,国家保护人民群众和新闻从业人员言论自由权利,强调充分自由与正确导向的统一,坚持民主和法制、自由和纪律的统一,防止滥用新闻自由。

新闻传播内容与导向。新闻传播内容信息具有时效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反常性的特点,在选择取舍和加工传播过程中,无不表明“把关人”的立场、观点和倾向。西方新闻传播也不是“有闻必录”,往往以反映社会阴暗面的新闻报道内容获取高额利润。尤其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报道内容很少且多数是负面新闻。在我国,新闻传播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价值观来把关把度。(1)注重新闻真实性。坚持事实真实、整体真实和本质真实的辩证统一,力求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和发表评论,通过事实本身的力量来说服人引导人。(2)以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突出正面的内容和效果,加强主题宣传,发挥典型示范效应,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让主旋律和正能量主导报刊版面、广播电台、电视荧屏、网络空间。(3)加强和改进舆论引导。把党、政府所倡导的和群众所需要的结合起来,积极做好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的舆论引导,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和斗争,确保整体舆论保持正向、纠正偏向。

新闻传播手段与功能。媒介是传播手段和载体,人类信息传播相继经历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等不同阶段,促进了人类进步与社会变革。关于媒体的社会功能,西方新闻传播界普遍认同“五功能说”。在我国,新闻传播发挥着“六大作用”,即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1)推动主流媒体巩固壮大、引领舆论。提升主流媒体核心竞争力,深化内部制度改革,推进转型发展,增强新闻传播的导向性权威性。(2)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媒介融合是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媒介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一批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3)促进官方与民间两个舆论场互动联动、同频共振。现在这两个舆论场趋势是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在减弱、网络舆论声音在增强,积极推动政务和信息公开,实行一体化管理,扩大主流媒体“正音”覆盖,消除新兴媒体“杂音”影响,促进两个舆论场更加统一协调。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