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虚无主义的“现代病”(3)

抵制虚无主义的“现代病”(3)

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我们既要避免简单的二元对立逻辑,同时也要注意保留自身的民族文化品格与身份特征

构建当代国人的民族文化身份,达成群体性的价值共识与身份认同,是我们在文化心理层面上抵制虚无主义时需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从古—今、中—西两个维度来看,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对接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基因,它需要经过现代化的诠释和创造性运用,才能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文化身份“名片”,它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才能更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世界。在尊重文化形态历史性的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视角出发构建两者的历史性对接,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立场。首先,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与未来意义,并不等同于它的本土意义、现实意义。这需要我们努力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符合现代文明发展要求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在自觉反思批判的基础上进行现代解读和创造性发展,形成当代国人的民族身份特征。其次,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文化身份特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话语体系建构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精神品格、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话语表达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反映当代中国人的思维、实践、语言和心理,使马克思主义更深入到国人的心灵世界。

二是应对全球一体化与文明发展多样化相结合的问题。当前所开展的全球一体化本质上是以市场经济机制和资本为动力的一体化。这种一体化有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即同一化的运行模式。随着资本在世界性范围的扩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和民族被卷入到资本的漩涡里,各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劳动、商品、资源等要素都被同一化为资本,并在市场经济机制体系下进行世界性的生产、交换、流通和分配。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当代中国是在非常独特的国情和文化传统基础上进入到全球化的。这使我们在构建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时更深刻地遭遇到同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难题。它要求我们,一方面,要破除简单的二元对立逻辑,在借鉴的同时避免同一;另一方面,要警惕同一性的侵扰,保留自身民族文化品格与身份特征。

确实,虚无主义是我们在现代化过程中必然要遭遇的冷酷现实和严峻困境。但我们不能逃避,也无须避讳。当我们直面虚无,努力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寻找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方案时,虚无主义将不再是现代人无法逃避的宿命,而只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的实践问题。

(作者:广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