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兼职博导仅有缩减还不够
“兼职博导”本身就是一个学术怪胎。众所周知,我国是授予博士学位最多的国家,但博士生的整体学术水平却并不高,除了生源质量的问题之外,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博导数量不足。在很多国家,一个博导带四五个博士生,而在我国,一名博导带十几、几十名博士生都不罕见。这种情况下,博导还是“兼职”的,几近于形同虚设。而所谓“兼职博导”,也说明博导本身还有正职,其有多少精力花在指导博士生上,甚至其本身有多少学术能力,也十分值得疑问。
哪些官员在高校兼职博导?吴晓求说,“别说副部级的,正部级的也有”,可见都是一些高级别的官员。不可否认,现实中不乏一些学而优则仕的学者型官员,这些官员具有一定的学术造诣,从能力上说担责博导并不一定就不合格。但显而易见的是,一旦进入仕途,担任领导职务尤其是高级别领导职务以后,行政事务缠身,根本无瑕顾及教学事宜。更重要的是,学术的归学术,官场的归官场,这是两种不同的体系,需要的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两者根本无法兼顾。
说起官员型“兼职博导”,两个人不能不提。一是王国平。2009年12月,时任杭州市委书记的王国平受聘中央美术学院兼职博导。院方的理由是,其在“在城市建设、规划等方面有卓越成果”。而事实上,王国平从未教过书,也从未学过美术。另一个是王立军。2010年11月,西南政法大学将一份博士生导师的聘书颁发给时任重庆市公安局局长的王立军,从而使其多了一道学术光环。最后的结果不难猜想,这两位官员顶着“兼职博导”的头衔,却从未履行也不可履行博导的职责。
全国有多少大学请了官员博导?具体数字很难统计,但据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杨春时教授的估计,只要是设立了博士点的大学,大多数都有官员博导的身影。这种“时尚”,说白了就是学术与权力的交换。对官员来说,这就是一种包装术,捞个博导的称号,就有了一定的学术地位,既有利于提升自身形象,也利于仕途发展。而对高校来说,官员博导大多是位高权重之人,可以成为高校争夺资源的重要砝码。这是一种相互利用、互利互惠的关系,双方都不吃亏。但结果却是,既损害了教育公平,也会误人子弟。
一名合格的博士生导师,首先应该是一名纯粹的学者,要把全部精力用在学术和指导学生上,本身要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并且醉心于学术以及有学术追求,这其实是一种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官员具备这些要求吗?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大幅缩减官员兼职博导是件好事,但还远远不够。仅有缩减,不过提高了官员兼职博导的门槛,加大了竞争性,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学术与权力进行利益交换的病根。在笔者看来,官员应该完全彻底地退出博导队伍,大学也应该自觉地在教学中拒绝权力的染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