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与思考】
大学里聘用兼职教授,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大学受到编制等因素的限制,相关领域、相关行业内的顶尖人才也容易受限于工作生活的城市和大学,而大学与专家签订劳动合同聘请兼职教授既会对本学科的建设起到重要作用,又会促进学校间、地域间的学术交流。
然而,兼职教授中,却也有非学界人士。许多省部级高官,也进入大学当起了兼职教授,而且这一现象并不少见。针对这种现象,人民大学拉下面子,缩减部分担任人大兼职博导的省部级官员,可谓是对这种学界乱象的一种纠正。虽然这种“清理门户”给人以“迟到”的感觉,但这毕竟是一种价值回归——迟到的正义也终归是正义,同时,人民大学也能够为其他各所高校带好头、作表率。
官员尤其是高官在大学里兼任博导,可谓是一种“双赢”。一方面,大学能够通过省部级高官的兼职,让自己更有面子,同时,如果学校有求于政府部门,还可能靠这种“校友关系”寻求开绿灯的机会;另一方面,兼职博导也基本都有工资,如果在带学生、论文或科研中有贡献,收入还可能会增加;同时,对于一些高官兼职博导,许多学校还开这样的绿灯——即便只挂名也可以拿工资,如果说得严肃一些,这无异于“吃空饷”。
大学与官员的“双赢”,实际上对学术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发展并不一定是好事。尤其是一些兼职博导的官员,在学术圈里并没有建树,也基本不搞科研工作,仅仅凭着一顶官帽就能够让自己跻身博导位置,这显然并不利用学术圈的风清气正。要知道,许多科班出身的青年教师,或许熬半辈子,都不一定能有博导头衔,但这对一些官员而讲却意味着唾手可得。这已经形成了学界的怪现象。除此之外,高官兼职学校博导,还容易干预学校事务,甚至能引发一些之如招生、基建方面的腐败。
在大学去行政化已成改革趋势的背景下,大学何以自处?显然,大学不应消极等待来自上层的改革,也应该有自己的品格和骨气。大学也坚守学术本位,停止以“博导”等头衔与一些官员进行资源置换,以学术注水而向一些学术一般的官员献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大这么做值得肯定,也值得其他大学借鉴。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