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日本史料《第三二震洋特别攻击队》记载,日本海军在海南岛配置了3支所谓的“震洋队”,实际上是水际特工,“震洋队”使用的武器震洋艇,实际上就是一种装有炸药的快艇。据《陆海军年表附军语·用语的解释》中指述,震洋艇1944年被日本军方正式采用为兵器,分为1型艇和2型艇两种,1型艇是单人艇,全长6米,宽1.6米,吃水0.6米,重量1.35吨,航速20海里左右,艇的头部位置装有炸药300公斤,每50艘编成一队;2型艇是双人艇,每25艘编成一队,艇身全长6.5米,宽2.4米,虽然发动机和1型艇一样,头部也装有炸药,航速也与1型艇相当,但因为增加装设了机枪,需要射手,所以乘员是2人。
张兴吉教授告诉海南日报记者,配给海南警备府的3支“震洋队”合计兵员550人、震洋艇125艘,其中1型艇100艘、2型艇25艘,1945年1月25日夜间,从佐治保出发,2月5日到达海南岛的榆林港。此后,这三支“震洋队”被布置在预想美军将要登陆的地区,在三亚地区布置了第33、103两支部队,在陵水的新村布置了第32部队,然而,这些部队还没有来得及投入实际作战活动,就迎来了日军的投降。
在史学者眼中,事实上,日军配备的这些震洋艇也很“荒唐”。震洋艇实际是一种“自杀性快艇”,也就是说,在与美军作战中,一旦失利将采用人弃艇而艇向前冲撞军舰的“自杀方式”。但从震洋艇实际的航速和设施装备来看,根本就不具备冲撞能力,张兴吉教授认为,“以20海里的航速,还没等冲向盟军军舰,恐怕就早已被军舰击中了,更何况,人员弃艇后震洋艇的方向是没有办法掌控的,更不要说是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上。”
在靠近三亚北部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南林乡,当地村民带着记者来到了南通村、庆训村交汇处一带的山脚下,在这里找到了密林中掩藏着的另外两处坑道遗址,两处遗址周遭早已长满了荒草,洞口也深窄不一。与陵水新村航道遗址所不同,这里的坑道在当年是日军用来储存战备物资所用,其与三亚驻军司令部位置仅有20多公里的路程,恰恰印证了其作为日军军用物资后方储藏基地的史料所载。
保亭党史专家符开勇告诉记者,南林乡当年安驻着日军兵营,还筹建了兵工厂和地下弹药库,从南通村至什助村的半山腰上有2公里的地段都驻有日军。日本工程技术人员日夜施工挖坑道,机器声响遍山林,而当年施工地段也绝不许老百姓靠近,误入者立即被枪杀。日军在这里一共挖出了11组坑道,都用来储藏军用物资。
据当地村民们从长辈口中相传得知,到了1944年盟军反攻,日本军队战线全面吃紧,驻三亚、榆林的部队就将大批军用物资运往南林、红花、骆越等山区存放,军用车辆不够用,连三菱、本田几个在三亚承揽工程的日本公司的汽车也被征用了,上百辆汽车日夜不停地运输,物资全都有日本兵押运,车辆装载的物资全部用帆布盖住,沿途布满了日军的岗哨,一见有人接近就立即开枪射杀。
然而在1945年8月,日军投降撤离南林前夕,11组坑道在一夜之间全被炸塌封口,当时在坑道里劳役的劳工无一生还,坑道里埋葬了多少人和藏的是什么物资至今无人知晓。也因此,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日军坑道依稀尚存,但每个坑道口都被炸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