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选举为何爱打“中国牌”

美国选举为何爱打“中国牌”

编者按:纵观美国2008年以来的总统大选和中期选举,每到选举之际,与中国相关的议题就会出现在美国选举政治舞台中心。无论民主党阵营还是共和党阵营,皆因中国议题强大的动员效果而在总统选举中屡屡打出“中国牌”。如今2016年大选在即,美国大选负面炒作中国议题的势头又起,要警惕负面炒作中国议题伤害中美两国之间的战略互信。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具有在21世纪蓬勃发展的更好条件。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更好地面对来自俄罗斯、朝鲜以及伊朗等国家的传统威胁,并应对如中国这样新兴力量的崛起”,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6月13日参选后的首场造势活动中就直接提出了对华事务的重要性。在15日的竞选中,希拉里再次声称,“中国的崛起是下一届美国总统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相比之下,作为共和党众多参选人中重量级人物的杰布·布什虽然承认需要“接触”中国,因为美国“在对华交往中获得了经济利益”,但也强调中国是“威胁”。

即便如今距离2016年美国大选尚且还有不到16个月的时间,甚至要在8个月之后才有可能确定两党候选人,但中国议题却已频繁地被两党参选人提及,俨然成为了他们在选民面前展现所谓“强大领导力”的选战工具。

中国议题的强大动员效果

选举中的政策议题是那些让对政治并不熟悉的选民切实了解候选人的桥梁。这就意味着,议题一定要与选民实际利益切身相关。那么,对于并不了解国际事务、更不太熟悉中国的普通选民而言,候选人又要如何操作中国议题才能发挥有效的动员作用呢?其中的秘密在于对中国议题的定位与诠释。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一次大选和两次中期选举中,中国议题呈现出回归美国选举政治舞台中心的总体态势,其热度已超过了1990年代关于是否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的政坛争论。据《纽约时报》报道,2010年中期选举周期中有29位两党候选人负面炒作了中国议题,其中不乏国会参议院民主党领袖哈里·里德等拥有重大影响的政治人物。在2012年大选中,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米特·罗姆尼也曾多次宣称在上任第一天就要将中国列入所谓“汇率操纵国”名单。而到了2014年中期选举周期,参议院共和党领袖米奇·麦康奈尔甚至因妻子赵小兰的华裔身份而被抨击为对华立场软弱,背负上令美国公众失去就业机会的“骂名”。

事实上,与预算、财政、医疗、教育、治安、防务等国内公共政策议题比较而言,中国议题是一组笼统的议题集合体。在中美关系的内涵与外延如此广泛与复杂的今天,中国议题几乎可以涉及美国公共领域的方方面面。作为两国关系压舱石的经贸事务当然是归于经济议题范畴,台湾问题对美国政治人物而言就涉及意识形态、亚太战略以及军工利益等,而网络安全议题则是广泛地牵扯到经贸、高新科技、知识产权、非传统安全等多个重要领域的所谓“抓手”议题。中国议题的内涵之广,就为美国政治人物在选举中操作中国议题、加以动员性诠释预留了较大空间。

2008年以来,中国议题在美国选举政治中的回归,基本上被解释为是一种对“潮流”的回应,而这种“潮流”的底色就是美国经济与就业复苏缓慢、选民感受有限或微乎其微。根据美国南加州大学美中学院(USC US-China Institute)的数据统计,2010年整个选举周期共出现了48例含有中国议题的两党竞选,其中30例为国会众议员竞选,也存在一定数量的国会参议员和州长竞选。从议题内容看,48例中国议题竞选的基本基调高度一致,即负面攻击“中国的经济发展抢夺了美国的就业”,将美国的经济与就业窘况算在中国账上,而这种议题诠释是与当时民调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将就业视为最为关键议题的民意导向存在高度且直接的关联性。

换言之,面对美国经济复苏缓慢、民意仍旧期待更多经济实惠的现实,候选人硬是将经济持续增长的中国诠释为“对美国经济与就业的威胁”,从而有效地动员了那些可能丝毫不了解中国但却期待美国经济转好的选民大众。在这个意义上,美国选举中的中国议题,对精英而言可能是一个外交与国际关系上的重大关切,但对普通民众而言就是一个美国国内经济与就业议题的外化与延伸。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议题在选举中的这种工具化诠释,也势必酿成了不良的政治后果。通过研究发现,在2010年涉及中国议题的30例国会众议员选举所产生的29位众议员中,有15人在新一届国会中参与了涉华议案的提出与联署,其中10人持有极端负面立场。换言之,某些议员对中国议题的炒作已经在非选举时间内呈现出“常态化”倾向。其原因有二:议员迫于选民压力,要兑现选举承诺;议员意识到了中国议题的强大动员效果,持续炒作为连任备战。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