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较视野中认识抗日战争(2)

在比较视野中认识抗日战争(2)

———访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晓秋

传承抗战凝聚的伟大民族精神

学术周刊:两次中日战争取得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原因是什么?

王晓秋:两次中日战争胜败发生根本转变是非常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导致战争结果的因素非常多,我简单说其中两点。

首先是战争的领导指挥因素。甲午战争中,中国统治者是腐败的清政府。正逢慈禧太后60大寿,很多的大小官员不顾大敌当前,都想着如何送礼讨好太后。清政府的指导思想是消极避战,积极求和。一些清军将领贪污腐化、临阵脱逃,这样腐败的政府领导指挥战争,必然是失败的结果。而在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的军队各自担任一定的战略任务,开辟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以持久战思想为指导,使日军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两个战场互相依存、互相配合,共同对敌,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其次,战争的威力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甲午战争中,清政府不但不发动和依靠人民抵抗侵略,而且压制民众的抗日热情,阻挠破坏民众的抗日斗争。比如,当台湾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与日军浴血奋战时,清政府竟借口“有碍和约”,不但不接济饷械,连刘永福和台湾义军派人到大陆募集的捐款也被扣留。而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除了少数汉奸以外,中国各阶级、各党派团体、各民族、不同宗教信仰者,包括海外华侨华人,全民族广大民众全部动员起来投入反侵略战争,结成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得抗日战争成为一场真正的民族解放战争,获得了伟大的胜利。

学术周刊:全民族团结抗战的精神在今天有怎样的意义?

王晓秋:抗日战争中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力是宝贵的历史遗产。抗日统一战线团结了中国所有的力量,比如广大农民积极参加抗日武装,成为抗战的主力军,还为抗日军队运送粮草、站岗放哨、抢救伤员、传递情报等。妇女也组织各种抗日救国团体,慰劳抗日将士。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各爱国民主党派1936年组织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各少数民族也积极投入到斗争中,仅东北抗日联军中就有朝鲜族、蒙古族、满族、鄂伦春族、锡伯族、赫哲族等少数民族官兵,还有著名的冀中回民支队,海南岛黎族、苗族的琼崖纵队等。海外爱国华侨除了亲自回国投身抗战外,还大量捐款、捐物,筹赈伤兵难民。抗战中大敌当前,就像国歌唱的那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无数先烈为抗日救亡而与敌人血战到底为国捐躯,涌现了大批抗战民族英雄。我们纪念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需要继承这种民族精神。今天,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加需要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团结奋斗精神。

学术家园:抗战中的民族英雄一直是人们敬仰学习的榜样,不过近年来,在网络等平台上,不时有诋毁英雄人物,歪曲历史的现象,您如何看待?

王晓秋:抗日民族英雄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祖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缅怀。比如杨靖宇、赵一曼、张自忠等。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与日军血战牺牲后,日军解剖发现他的肚子里全是未消化的草根、树皮、棉絮。这些民族英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是“中国的脊梁”,也是中国饱受帝国主义侵略却没有亡国的重要原因。今天我们对抗战民族英雄应该满怀敬意和感激,决不应该对他们随意丑化抹黑。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