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尔塔秘密协定”框架下的中国反分裂斗争及其世界意义(36)

“雅尔塔秘密协定”框架下的中国反分裂斗争及其世界意义(36)

[101]  [美]哈里·杜鲁门著,李石译:《杜鲁门回忆录》(上卷),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65页。

[102] 转引自梁之彦、曾景忠选编:《蒋经国自述》,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页。

[103]  [美]哈里·杜鲁门著,李石译:《杜鲁门回忆录》(上卷),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93页。

[104] 转引自《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1编第1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88页。

[105] [美]哈里·杜鲁门著,李石译:《杜鲁门回忆录》(上卷),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415页。

[106] 转引自《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1编第2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28~329页。

[107]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Papers,1945,Vol.7, The Far East: China,p.848,转引自《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1编第2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29页。

[108] 转引自《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1编第2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26~327页。

[109] 转引自梁之彦、曾景忠选编:《蒋经国自述》,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页。

[110] 笔者认为,这时发生中国内战可能会打破国共两党的军事平衡,从而导致中国统一。

[111]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85页。

[112] [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241页。

[113] 王文泉、刘天路主编:《中国近代史:1840~1949》,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32~533页。

[114] 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86页。

[115] 转引自《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1编第1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30页。

[116] 梁之彦、曾景忠选编:《蒋经国自述》,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页。关于这天蒋经国与斯大林的谈话档案记录,可参阅 “斯大林同志同蒋介石的私人代表蒋经国的会谈记录(1946年12月30日21时)”,参见[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5~28页。另外还可参阅刘彦章、项国兰、高晓惠编:《斯大林年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91页。比较苏方档案和蒋经国本人的记录,苏方档案更符合当时真实,但内容表达得也更分散;而蒋经国的记录表达的思想集中明确,也没有歪曲,但较片面,带有感情色彩。

[117]  [美]W·艾夫里尔·哈里曼、伊利·艾贝尔著,吴世民等译:《哈里曼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644页。

[118] “斯大林同志同蒋介石的私人代表蒋经国的会谈记录(1946年1月3日23时)”,参见[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38页。

[119]  “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部第一远东司司长通金面交蒋经国先生的(斯大林给蒋介石的)信件”,[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41页。

[120] 1945年12月16~26日,苏、美、英三国外长在莫举行会议,会议就缔结对意、罗、保、匈、芬和约的准备工作、日本问题、朝鲜问题、罗、保两国政府的扩大问题和向联合国大会建议设立原子能管制委员会等问题达成协议。关于中国,三国外长一致同意,应在中国实现统一与民主,国民政府各部门应有民主人士广泛参加,中国内战必须停止,苏、美等外国军队应迅速撤离中国,三国应遵守不干涉中国内政的政策。

[121] 刘彦章、项国兰、高晓惠编:《斯大林年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95页。

[122] 王绳祖、何春超、吴世民编选:《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891页。

[123] [法]让-巴蒂斯特·迪罗塞尔著,李仓人等译:《外交史(1919~1978)》(下),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48页。

[124]光主编:《当代国际危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9页。

[125] [法]让-巴蒂斯特·迪罗塞尔著,李仓人等译:《外交史(1919~1978)》(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49页。

[126] [法]让-巴蒂斯特·迪罗塞尔著,李仓人等译:《外交史(1919~1978)》(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50页。

[127] 潘光主编:《当代国际危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9页。

[128] 此指1912年第二国际非常代表大会《巴塞尔宣言》中提出的“利用战争给各国政府造成的困难和群众的愤慨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政治形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1912年11月24—25日在瑞士巴塞尔举行的第二国际非常代表大会通过的《国际局势和反对战争的统一行动宣言》。出席大会的有德、俄、英、法等22个国家的555名代表,集中讨论了反对战争威胁的问题,并一致通过了反战的《巴塞尔宣言》。宣言明确宣布,对于以大国的帝国主义掠夺政策为基础、“为了资本家的利润和王朝的利益”而进行的这种战争,是不能以任何人民的利益作为借口来为它辩护的。宣言明确宣布,战争“对各国政府”(毫无例外)是危险的,指出各国政府都害怕“无产阶级革命”,非常明确地列举了1871年巴黎公社和俄国1905年10月至12月事件即革命和国内战争的例子。因此,巴塞尔宣言正是针对当时即将到来的战争制定了各国工人在国际范围内进行反对自己的政府的革命斗争策略,制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巴塞尔宣言重申斯图加特决议的主张,认为战争一旦爆发,社会党人就应当利用战争造成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来“加速资本主义的崩溃”,也就是利用战争给各国政府造成的困难和群众的愤慨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在代表大会期间,列宁参加了军国主义和国际冲突问题委员会的工作,对宣言的决议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129] 1945年12月23日,斯大林接见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斯大林说:“所有的中国人都是牛皮大王,他们既夸大自己的力量,也夸大对手的力量。”Byrnes,James F.:Speaking Frankly,p.228. 转引自《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1编第2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29页。

[130] 蒋介石日记记录这天为1946年5月11日。张秀章编著:《蒋介石日记揭秘》(下),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第756~757页。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