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中国大陆译名为“罗申”。
[132] 梁之彦、曾景忠选编:《蒋经国自述》,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页。
[133] 1946年1月3日与斯大林会见后,蒋经国说:“我们对斯大林这种中、苏经济关系的建议,及其离间中、美关系的阴谋,彻底地予以拒绝了。”梁之彦、曾景忠选编:《蒋经国自述》,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页。
[134] 杨奎松著:《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3页。
[135] 袁南生著:《斯大林、毛泽东与蒋介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61页。
[136] 《刘少奇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96页。
[137] 徐元冬、马晴波、丛笑难、蒋杰:《中国共产党历史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81年版,第317页。
[138] 徐元冬、马晴波、丛笑难、蒋杰:《中国共产党历史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81年版,第318页。
[139] 参阅并转引袁南生著:《斯大林、毛泽东与蒋介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61~362页。
[140] 袁南生著:《斯大林、毛泽东与蒋介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62页。
[141] Byrnes,James F.:Speaking Frankly,p.228. 转引自《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1编第2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29页。
[142] 据俄罗斯联邦外交档案馆全宗(0100,目录40a,卷宗21,文件253号,第98页)A.A.彼得罗夫同蒋介石的谈话记录,转引自[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245页。
[143] 1947年4月24日,斯大林设宴招待前来参加外长会议的英国外交大臣贝文、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和法国外长皮杜尔。
[144] 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全宗:39,目录:1,卷宗:31,页24。转引自[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54页。
[145]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全宗:39,目录:1,卷宗:31,页23。转引自[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54页。
[146]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全宗:39,目录:1,卷宗:31,页30~31。转引自[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54页。
[147] 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全宗:39,目录:1,卷宗:31,页34。转引自[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页。
[148] 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全宗:39,目录:1,卷宗:31,页35~36。转引自[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54页。
[149] 杰列宾,当时密码中使用的奥尔洛夫的化名。奥尔洛夫以医生身份掩护在延安为毛泽东和斯大林提供无线电联系保障。
[150] 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全宗:39,目录:1,卷宗:31,页37。转引自[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页。
[151]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全宗:39,目录:1,卷宗:31,页42。转引自[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57页。
[152] 转引自[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57页。
[153] 参见袁南生著:《斯大林、毛泽东与蒋介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40页。关于斯大林这份电报还可参阅 [韩] 金东吉:《关于斯大林是否劝阻中共渡江问题再分析》、张金才:《读关于斯大林是否劝阻中共渡江问题再分析》两文,载于《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4期、第5期。
[154] 参见袁南生著:《斯大林、毛泽东与蒋介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74页、475、476。另可参阅刘彦章、项国兰、高晓惠编:《斯大林年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23、724页。
[155]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1编第5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08页。
[156] 转引自袁南生著:《斯大林、毛泽东与蒋介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79页。
[157]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1编第5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08页。
[158] 参阅“米高扬就1949年1~2月的中国之行向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团提交的报告”,[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58~72页。
[159]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1编第5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08页。
[160] [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75页。
[161] 西方海权国家对中国南京有着特别的“感情”。1900年马汉在《亚洲的问题》一文中对入侵中国的列强出谋划策说:“对海上强国来说,也有一个明显的不利因素,即中国首都的位置。由于自身力量的特点,海上强国无力进行领土扩张,它们只能通过中国人来发展中国,只能激励而不能取代现存的统治权威。因此,它们希望中国政府的所在地能迁往长江流域,且就在长江沿岸,从而使后者成为中国发展的中枢地带。”马汉著,萧伟中、梅然译:《海权论》,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版,第235页。
[162] [美]W·艾夫里尔·哈里曼、伊利·艾贝尔著,吴世民等译:《哈里曼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643页。
[163] “斯大林同志同蒋介石的私人代表蒋经国的会谈记录(1945年12月30日21时)”,参见[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22、23、27页。
[164] 卫林等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大事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1页。
[165] 蒋介石在1946年4月24日向马歇尔提出东北停战条件,蒋介石认为这“只不过是要对当初业已达成的协议再加认定而已”,可是“马歇尔这回却声色俱厉地表示不同意见,要求政府单方面让步。”张秀章编著:《蒋介石日记揭秘》(下),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第755页。
[166] “美国与中国的关系”,转引自《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1编第2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61页。
[167]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1编第2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61页。
[168] 张秀章编著:《蒋介石日记揭秘》(下),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第754页。
[169] 张秀章编著:《蒋介石日记揭秘》(下),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第755页。
[170] 张秀章编著:《蒋介石日记揭秘》(下),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第755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