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略高度为实现中国梦布局(4)

从战略高度为实现中国梦布局(4)

——知名专家谈“四个全面”的定位、特质、要求与重点

“四个全面”是对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统一于实现全面现代化

主持人:如何实现现代化?这是百年来中国人民的梦想和追求,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旋律。实现这个理想,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独特悠久文明历史的民族来说,尤其显得艰辛而迫切。前面的探讨似乎也都将“四个全面”与“现代化”目标联系在一起,这应怎么理解?

韩庆祥:近代以来我们最重要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总的来说,结构转型、领域分离、力量转移、利益博弈、思想多元、整合共识、现代治理、建构秩序和民族复兴,就是解读中国现实逻辑的几个核心范畴。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当中提炼出来的,主要是解决怎样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问题的。

周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就要突破或解决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问题,因此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要求国家治理现代化,这意味着要建立一整套完备的现代国家制度。现代国家制度的本质或根本特征是民主和法治,而法治又是自由、民主、公正等的实现条件和方式,这些价值只有在法治轨道上、以法治方式才能得以充分有效实现。因此,现代国家制度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法治。全面从严治党是为了充分发挥党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领导核心和中流砥柱作用,这个“全面”是实现前三个“全面”的根本保证。因此,“四个全面”统一于全面现代化,统一于在中国创造社会主义现代文明这一发展方向和大趋势。我们应当从现代文明的高度来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主持人:从国家治理这一新视域来看,我们追求的现代化有什么深意?是否只有“西方化”这一条单行道?

杨金海:这里所讲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指我国治理系统的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高效。准确地讲,是指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化、完善化,实现各项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并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不断提高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不能把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解为“西方化”或“美国化”。当然,其他各国好的治理经验我们可以学习借鉴,但不能照搬西方一些国家的治理模式。

“四个全面”本身体现全面与重点的辩证统一,需在总体谋划基础上找准发力点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这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同样适用于我们对“四个全面”的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 “四个全面”立足于“全面”,但各有各的重点。怎样理解和把握每个“全面”的关键?

周为民:“四个全面”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方略,是新的发展阶段的整体布局,要抓住关键、抓住要领去推进,进而展开中国发展进步的大趋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贯彻富民思想。邓小平同志用“小康”这个概念来定位中国现代化的首要目标,鲜明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现代化的实质、目的、根本价值的深刻理解——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根本是要创造人民的美好生活,始终着眼于改善民生,着眼于为人民实现美好生活提供条件。从“小康”到“全面小康”,表明我们党始终抓住民生这一根本。在这个问题上,有一种观点需要澄清,那就是把目前收入差距、财产差距突出的问题归咎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也是不了解历史的表现。邓小平同志怎么会忽视共同富裕?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说明就是落脚在共同富裕上的,而且他也曾明确提出,在21世纪初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进一步促进共同富裕,正是我们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郭建宁: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全面”,体现在覆盖的人群上应该是全面的,涉及的领域也应该是全面的,一个不能少,绝不能让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特别是老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这是全面小康的重点,也是难点。要致力于解决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部门差距、行业差距,让全体人民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实现这个“全面”,根本上还是要靠发展,而且是通过创新、创业、创造,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

周为民: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是贯彻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要求,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防止形成权力控制市场的体制。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几十年,在一般的商品市场上,市场关系已经发展得比较充分,但在要素市场上还远远不是这样,如在劳动力、资本、土地等方面,市场机制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在要素市场上,支配资源的力量很大程度上还是行政权力,这就导致要素市场的扭曲,其结果就是大量的资源错配,集中表现为众多行业普遍存在的产能过剩。行政权力主导资源配置,不仅影响市场经济健康运行,同时带来一系列严重的政治与社会问题,例如腐败。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么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会在半途中异化为最糟糕的体制,即由权力控制市场的体制。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深化要素市场的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带动其他各领域的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关键是贯彻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认真实施落实宪法。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是认真对待、充分保障公民的权利。我们党始终代表并维护人民的利益,“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利益”是一个经济概念,作为一个政治经济概念,“人民利益”的含义是复杂的,有时甚至是模糊的。而人民利益一旦以法的形式表达出来,那就是明确的、具体的,就表现为宪法和法律所确定的公民权利。 “公民”是法的概念,公民权利就是以法的形式表达的人民利益。因此,是否做到了代表、维护和实现人民的利益,检验的标准,主要就是看是否正心诚意地对待公民权利,特别是公民的宪法权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这句话非常深刻。要按照这个基本精神落实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抓住这个关键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