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略高度为实现中国梦布局(2)

从战略高度为实现中国梦布局(2)

——知名专家谈“四个全面”的定位、特质、要求与重点

“四个全面”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注重理论和实践互动的品质,是解读中国现实发展逻辑的典范

主持人:当前,很多研究都聚焦于“四个全面”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联。 “四个全面”究竟怎样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和对马克思主义的推动?或者说,我们应从哪种意义上探讨“四个全面”与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韩庆祥: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是在经典文本和现实逻辑的互动当中推进的。马克思在书房里主要是研究经典文献,但阅读的目的是为解释当时所面对的“现实逻辑”服务的。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资本论》等,体现的都是对“现实逻辑”的解读。马克思本人在创立自己学说过程中的做法,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有借鉴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之一,就在于解读现实的逻辑。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引领时代,是因为它不仅解释世界,而且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不是自言自语、自说自话,它是世界性的、实践性的,抽象的概念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正是书写当代中国现实逻辑的典型范例。只有深入中国现实,才能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重要组成部分的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这里应注意,“四个全面”不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全部,而是核心内容之一。 “四个全面”以当代中国的现实逻辑为基础,是从现实逻辑当中提炼出来的,本质上是面向中国现实的马克思主义,是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它不仅是一个研究对象,也是一种研究范式,这个范式即“问题导向”。它既是理论理性,产生于现实逻辑,又是理论使命,要认识现实逻辑、推进现实逻辑。只有植根于现实和问题,这样的马克思主义才有生命力,才能超越和整合话语之争,才能提升我们党的理论话语权。

郭建宁:“四个全面”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当然这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怎样建设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立足实际,用中国话语、中国理论诠释中国经验。 “四个全面”就是从实践而来的话语体系,说到底体现着一种战略思维、哲学思维,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正是其思想精髓、活的灵魂。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