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2)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2)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根本在于制定了正确的抗战路线、方针和策略,为夺取抗战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中国共产党主张实行全面抗战路线,主张开放民主,改善民生,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全体人民参加战争、支援战争。这一路线把全民族抗战和争取人民民主、改善人民生活结合起来,把反对外敌入侵与推动社会进步统一起来,正确处理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关系。

随着抗日战争的展开,“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思潮泛起,饱受战争之苦的民众对抗战的途径和前景心存迷惘和疑惑。1938年5月,毛泽东撰写了著名的《论持久战》,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本质: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战争的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他科学地预见了战争发展的趋势: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同时,根据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根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的特点,制定了敌后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即在敌人后方放手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包括在新条件下消灭敌人兵团与在平原发展游击战争;明确实行军事战略转移,即由国内革命战争的正规战,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游击战转变。这些论断,清晰地回答了人们最关心而又一时看不清楚的问题,使民众对于抗战的历程和前途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是唯一能使弱国打败强国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正确的抗战路线和战略方针。中国抗日战争特别是敌后战场抗战,正是按照持久战战略思想和游击战理论的指引,一步步走向了胜利。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根本在于领导抗日军民在敌后战场与侵略者浴血奋战,成为中国坚持持久战的台柱子和争取胜利的主力军

放手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总结的成功经验。面对正面战场的节节失利,中国共产党深入敌后,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并先后建立了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华中等抗日根据地。

根据地的建立、坚持和发展,为坚持长期敌后抗战创造了极为重要的条件。根据地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实行了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建设措施,根据地逐步在敌后站稳了脚跟,根据地的抗日力量也逐步汇聚壮大。开辟根据地的道路是艰难的,坚持和发展根据地更加艰难。特别是从1941年起,抗日根据地成为日军主要进攻目标,反复的“扫荡”和“清乡”,“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让根据地军民遭受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敌后抗战进入了最困难、最艰苦的时期。面对恶劣的斗争环境,中国共产党毫不退缩,抗战决心坚如磐石。一方面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一方面在根据地实行精兵简政,建立“三三制”政权,开展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终于使根据地在1943年度过了最困难时期,并在1944年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全面抗战的8年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始终是抗击侵略者的坚强堡垒,根据地卓有成效的建设,为坚持敌后抗战并最终取得胜利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和经济基础,是克敌制胜的极为重要的一环。

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开辟,牵制、消耗了大量日军,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抗日根据地成为主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成为抗战的中坚力量。从1938年11月到1940年底,华北敌后战场牵制了日军50万以上的兵力。1942年,华北、华中敌后战场牵制了日军55万余人。在整个抗战中,八路军、新四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其他抗日武装对日作战12.5万余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多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到1945年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发展到120余万人,民兵260万人,建立了18个解放区,总面积约95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日军占领的大部分城镇、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区已处在解放区重重包围之中。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各解放区立即组织反攻大军,迅速就近向华北、华南、华中和东北的日军发起全面攻击,解放了大片国土,迎来了民族解放的曙光。

历史证明,没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坚持和发展,中国的抗日战争难以持久坚持,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浴血奋战,战略反攻局面难以到来。创建抗日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的过程既是艰苦卓绝、牺牲巨大的艰辛历程,也是抵御外侮、收复国土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