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抗战纪念馆打破传统

淞沪抗战纪念馆打破传统 "淞沪回忆"走向公共空间

摘要:新落成的上海淞沪抗战纪念公园、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采用了“馆园合一、文绿结合”模式进行改造,打破了“纪念馆在室内”的传统,将纪念空间引向户外。

1937年日本“北支出动纪念炸弹”实物。

1937年日本“北支出动纪念炸弹”实物。

新落成的上海淞沪抗战纪念公园、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采用了“馆园合一、文绿结合”模式进行改造,打破了“纪念馆在室内”的传统,将纪念空间引向户外。

淞沪抗战纪念馆远看是矗立于公园中的一座宝塔,建筑面积3490平方米,展厅面积1500平方米,共11层,1-2层为陈列区,专题陈列“血沃淞沪——八一三淞沪会战史料”。4层以上为塔式建筑,11层设观景台,可远眺长江口,俯瞰宝山城。

纪念馆外,上海淞沪抗战纪念公园总面积10.6公顷。公园里本就有不少历史遗存,如御碑亭、古城墙、古水渠、大成殿、百年大树。1956年,公园在清代宝山庙古址上建成,定名为“共青公园”;1962年10月更名为“临江公园”;2015年6月,公园正式更名为“上海淞沪抗战纪念公园”。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公园的一期改造工程为公园东部,面积约3.46公顷,主要改造东入口与滨江大道的衔接、纪念主题广场、纪念馆周边环境以及新建文化展示区。此轮改造努力将抗战精神充分融入公园,同时又满足市民游憩和健身需求。二期改造工程将形成一条“抗战—和平—遗存”游览主线,预计于2017年完成改造。

馆、园改造过程中,拆除了公园娱乐设施,对公园东门和护城河桥梁进行改建,完成了警世钟维修、淞沪军民抵抗日军大型雕塑的拆建。利用公园娱乐场拆除的空间,公园新建了一个纪念广场,既可以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又可以将馆内陈列拓展到馆外。

为了营造室外环境的历史文化氛围,淞沪抗战纪念公园进行了大量公共艺术布置。这些公共艺术品大量采用花岗岩、金属等不同质感的材料,充分利用不同造型、肌理、色彩对观众情感的震撼,将公共艺术融入整个抗战纪念公园,达到纪念性效果。

具有代表性的公共艺术品有:

“汇聚”:为火炬装置,在淞沪抗战纪念馆塔的正南面,大草坪和硬地坪交界处,由四组同心黑色大理石和褐色琉璃构成,象征中华民族以及全世界正义力量为和平事业汇聚于此,并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最终迸发出熊熊的抗战胜利之火。

“历史涟漪”:围绕“汇聚”荡漾出一圈圈涟漪,按时间顺序镌刻着中国抗日战争中22次最重要的战役,并与此相对应的同时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大事记;在涟漪的局部还镶嵌有浮雕等装置艺术,以相关历史事件的图案再现当年的战斗画面。

“历史之门”:包含“上海淞沪抗战纪念碑”“淞沪军民抵抗日军”主题雕塑。整组雕塑运用艺术手段再现出战争的真实场景。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