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妈乡”别让贫困阻挡了妈妈的爱(2)

“无妈乡”别让贫困阻挡了妈妈的爱(2)

“无妈乡”折射怎样的“无妈”困境

“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这些无妈孩子们孤苦无依的生活状况,令人辛酸。如7岁的黄春花和妹妹“跟着奶奶生活,仅能保证孩子有口饭吃,身上的衣服经常十几天都不换洗”;11岁的小杰,“妈妈走的时候,他才8个月,从三四岁起就自己照顾自己,并开始帮家里干活……”

其实,站在“贫困农村、留守儿童”的语境下审视,类似这样贫困农村孩子的无妈现象,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并非湖南邵阳县独有,而是在许多贫困地区和众多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比如,在“21年前被拐女成代课老师”事件中,被拐女教师所在的河北贫困村,“外地媳妇跑掉了一半,村里没娘的孩子有七八个”;而在此前“贵州毕节儿童自杀事件”中,4位自杀的兄妹,同样也是“妈妈跟人跑了”的无妈孩子……

大量留守儿童之所以沦为“有名无实”的无妈孩子,甚至既无妈也无父的“事实孤儿”,贫困显然是需要正视的一个基本背景。毋庸讳言,贫穷对于一个人的人性、心态甚至价值取向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一个母亲割舍母子亲情而毅然抛子出走,那么贫困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命题。

对于这些无妈孩子们来说,这种因贫困而导致的无妈现象,进一步催生恶化的,又绝不止是物质生活上的贫困,更是精神心理上的关爱匮乏。如在“无妈乡”,“妈妈”这个世界上最温暖的称呼成了孩子不愿碰触的禁忌。孤独、内向、自卑、没有安全感成为这些“失母儿童”的共性。

如何才能救赎这些无妈孩子的孤苦生活?从长远来看,根本出路还在于,必须从源头上不断全面加大扶贫尤其是精准扶贫的力度、深度,以便彻底改变、消除贫困这样一个导致农村贫困地区孩子失去母亲现象的“总病根”。

具体而言,他们所亟需的“精准扶贫”,显然必须具有更为丰富细致、全面周到的内涵:一方面,不仅应在物质生活上,给予他们充分的救济保障,尽快将这些“事实孤儿”,充分纳入到国家孤儿保障和救助体系中;另一方面,也要在精神心理上,给予他们精准周到的照料、抚慰,如通过完善寄养、收养等制度,尽可能地给他们创造一个充满温暖关爱的健康成长环境;通过健全教育制度,不断强化教育扶贫的力度,确保让这些无妈孩子都能受到良好教育,并以此真正改变贫困命运,能够彻底摆脱“贫困—无妈—贫困”的恶性循环。

“无妈乡”的发展困境何解?

“无妈乡”的标签属于黄荆乡,“失母”现象却普遍存在于中国农村。比如,在“21年前被拐女成最美代课老师”事件中,郜艳敏老师所在的河北曲阳县灵山镇下岸村,“外地媳妇跑掉了一半,村里没娘的孩子有七八个”;再比如,在“贵州毕节儿童自杀事件”中,4位自杀的兄妹也是“妈妈跟人跑了”的无妈孩子……

谈及农村儿童“失母”现象,人们很容易对问题进行简单归因,认为是经济贫困击溃了母亲的本能。但事实上,有媒体进一步调查发现,“无妈乡”一百多位母亲选择逃离,有更复杂的原因——抛下孩子远走他乡的那些人,大多是人贩子从云贵川等地拐卖过来的,她们原本就属于“被母亲”,且常年遭受家暴伤害。

由此可以看出,“无妈乡”折射的不仅是留守难题,更是贫困农村普遍面临的发展困境。在那些资源极度匮乏的地区,人们受教育程度很低,男人们好吃懒做、不思上进,找不到对象只能花钱从人贩子手中买老婆,平时动不动就打老婆孩子。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同源的,而且会因为恶性循环而导致进一步的发展困境。

厘清这一点便不难认识到,当地政府试图找到那些逃离黄荆乡的母亲并将她们劝回,或用“巾帼油茶之星”等荣誉留住那些被拐卖来的母亲,并非治本之策,效果也不会理想。更何况,如果逃离者原本就是被强迫生育子女,以母爱的名义对她们进行道德绑架,让她们回到“无妈乡”,在伦理和法律上都将面临争议。

那些失去母爱的孩子确实很可怜,但真正的问题不在那些选择逃离的母亲身上,该担责的主要是那些参与买卖人口的人,以及打击人口贩卖和扶贫不力的地方政府。既然“无妈乡”的问题根源于发展困境,那么,解决“失母”困境也应该靠补齐发展短板来求解。唯有如此才能阻止恶性循环,撕掉“无妈乡”的标签。

中国农村目前有6000多万留守儿童,这个群体以及他们背后的家庭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终将成为掣肘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从长远来看,以黄荆乡为代表的贫困地区的根本出路在于:其一,吃透中央和地方的扶贫政策,从源头上加大精准扶贫的力度,尤其加大教育方面的投入;其二,因地制宜开拓更多让农民致富的途径,鼓励他们靠双手改变命运。当然,对于那些“失母”的孩子,政府应该给予更充分的救济保障,尽可能给他们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