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对外开放战略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对外开放战略

在过去的30几年,中国走出了一条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不断地扩大和深化开放来推进工业化的成功道路。但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并不意味着可以沿着过去30多年的老路继续原来的战略。主要是因为有三个重要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我们自己的变化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经济在减速。一开始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个周期性的波动。过去30年,我们经历过好几次周期波动。经过非常审慎的研究,特别是对国际上一些追赶型经济发展历程的分析,最后中央得出重要判断,就是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常态。习总书记在2014年底的经济工作会议上,从九个方面,对新常态新趋势新特点做了阐述。此前,在APEC会上,习总书记从三个方面做了阐述,第一就是中国经济从高速或者超高速增长进入一个中高速增长;第二个就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第三个是增长动力的转换。从过去依靠要素投入和规模扩张,转向依靠创新、效率的提升,来寻找新的动力。所以,中央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和引领新常态。

新常态真正的新处,需要我们改革到位,新的增长动力要到位。新常态对中国的对外开放,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国家的发展阶段不一样以后,它的发展目标会进行调整。可能更多地要强调怎么寻找中国经济新的动力,怎么真正形成靠创新驱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新增长模式。

对外开放从来不是一个独立的战略,是适应国家发展目标的子战略。所以当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后,我们整个发展战略调整的时候,需要调整对外开放战略。

第二个变化是国际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

国际金融危机以前全球经济的繁荣,对我们来说就是外需的快速扩张。国际金融危机以后,转入经济增长低迷、结构调整、格局大调整的新时代。这里面有很多挑战,也有很多机遇,对我们这么一个出口大国来说,外需增长放缓,当然面临全球产能过剩加剧,全球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也会有所抬头。

但是,也会有一些新的变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还得为了走出危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有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潮。过去一二十年,中国很多工程承包企业在国内市场上锻炼了能力,在全球工程承包市场上确实有很强的竞争力。工程承包出口不简单是获得上千亿的合同,更重要的是它所带出去的承包设备,这些技术含量更高、资本密集程度更高的产品,是我们出口结构的变化。

再比如说,现在全球都在推进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也诞生了一些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新能源、美国的页岩气,还有生物技术等等,非常活跃,各国也非常重视。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能够引领全球经济走出这种危机后调整的一个大的产业。所以说,新技术革命是方兴未艾,蓄势待发,还没有真正形成。

外部环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全球经济贸易规则可能又处在一个新的密集构建过程中。特别是以美国主导的TPP为代表,不是简单地推进区域贸易合作,还蕴含着很多发达国家希望推动的新的经贸规则。对中国来说,新一轮的经贸规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