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对外开放战略(3)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对外开放战略(3)

新常态下对外开放战略目标的调整

为了应对新的挑战,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同时能够牢牢地把握好这三个方面的重大变化带来新的机遇,就必须调整我们的对外开放战略。

过去30年,我们最主要的是利用外部的市场和资源,来加速推进中国的工业化。这个目标是历史性的,我们已经完成了。

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呢?可能是两个。一个是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结构升级,寻找新动力的要求。另一个就是通过调整战略,和国际社会形成良性互动、互利共赢的关系,确保中国能够和平崛起。否则,作为一个新兴大国,处理不好国际关系的话,就是孤独的大国,很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新常态下对外开放战略调整的重点

第一,制造业,要在全球的生产价值链上实现升级。

第二,服务业。要着力解决服务业扩大开放,提升国际竞争力问题。我们的服务贸易发展也很快,在全球是进口第三位、出口第四位。这些年服务贸易的逆差也是快速地在扩大,整体竞争力还比较弱。服务业发展滞后,竞争力提升不快,归根结底,就是对内管制过度,对外开放不足。我们绝大部分的服务业都有着非常严格的管制,这就大大妨碍了服务业的技术创新。国内管制很多,开放肯定是不足的。所以三中全会特别强调,服务部门要加快开放,要采取负面清单的管理办法。所以这是结构调整下一步扩大开放的新重点。

第三,对外投资。短短的10年时间里,中国一跃成为一个重要的投资体。既是利用外资的大国,又是一个对外投资的大国。2003年对外投资只有285亿美元,到了2013年已经达到1078亿美元。

很多企业需要在全球来整合资源,通过在全球的投资,可以控制一些战略性的资源,来保证国家的资源安全。另一方面可能更重要的,就是通过对外投资,特别是并购,来整合全球资源。通过并购来获取技术、研发、品牌和国际销售的渠道。商务部一直推进品牌战略,品牌战略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培养自主品牌,把它变成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另一方面是通过并购获得品牌。这个过程会是相当漫长的。

第四,金融业。要加速推进金融开放。金融开放也是相对滞后的,金融开放搞不好,会带来系统性的风险。所以管理开放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搞不好有可能未得其利先受其害。但是这并不能够成为金融开放长期滞后的理由。怎么开放,国内首先要改革,为金融开放创造好的条件和基础,包括汇率机制的调整、人民币国际化等等,内容非常丰富。

第五,国际经济贸易关系。就是营造互利共赢的国际经济贸易关系。在多边层面上,需要参与全球治理,引导规则,向希望的方向逐步地去调整。不是说把现有的经贸规则推倒重来,没这个想法,也没这个能力。在区域层面上,加速推进和其他国家区域贸易安排,除了FTA,很多功能性的合作也不应该忽视。除了封闭的FTA以外,开放的自由主义也可以继续去推进。比方说“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有很多区域安排在里面叠加,这种区域合作、功能性合作,也有FTA的叠加。此外,在双边层面上也有很多工作。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党组成员、研究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