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指导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胜利(2)

《论持久战》指导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胜利(2)

立于高山之巅 远看朝日喷薄

《论持久战》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从《论持久战》所起的实践作用看,它最重大价值就在于以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实践。

《论持久战》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的整个发展进程。从抗日战争的结果看,正是沿着毛泽东所预示的,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战,终于实现了我们完全胜利而日本帝国主义彻底失败的战争目标。从抗日战争的具体过程看,战争的胜利就是循着《论持久战》所预见的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展开的。在战略防御阶段,日本凭借其军事优势大举进攻,占领许多大城市和地方,而中国虽是战略防御,却结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战略相持阶段,日军由于战线过长,兵力不足,不得不停止战略进攻,转而巩固占领区域。在这个最艰难、最严酷的时期,中国人民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逐步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到了战略反攻阶段,中国在自己力量不断壮大的同时,依靠国际力量的支持,展开战略进攻,收复失地,直至取得抗战胜利。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整个抗日战争作出符合实际且为抗日战争实践结果所完全验证的伟大而科学的预见,这在近现代战争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论持久战》所蕴含的军事哲学,不仅气势恢宏、独具特色,而且具有不朽的生命力和普遍的指导意义。

《论持久战》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首次把战术层面的游击战上升到战略高度。抗战初期,许多人轻视游击战争的战略作用,只把希望寄托于正规战争,特别是国民党军队的作战。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则鲜明地指出抗日游击战争是中国抗战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游击队正是坚持了独立自主的游击战的战略方针,才得以在长期不断地消耗、削弱敌人的过程中逐渐壮大自己,成为最后战胜敌人的强大力量,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及其在抗战实践中的灵活运用,对于中国人民以弱胜强,坚持持久抗战信心,夺取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论持久战》不仅是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的军事文献,而且在国民党统治区乃至国际上也具有重大影响。《论持久战》发表后不久,周恩来把它的基本思想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叹服,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向蒋介石汇报,蒋介石也表示认同。在蒋介石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为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时间换空间”,并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1939年《论持久战》英文版发表后,它的影响力迅速扩大到世界许多国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