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共产党(3)

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共产党(3)

摘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抗日战争的连天烽火,使共产国际的教条主义控制宣告解散,由此造成一个十分独特的历史契机,使得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可以放开手脚,独立自主,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由此也就打破了教条主义束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使中国共产党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先锋队,而且是民族解放的先锋队,从而为抗日战争、中华复兴,提供了一个顶天立地的思想政治支柱。 

培养一大批治党治国治军治学人才

中国共产党经过抗日战争,加上延安整风、延安办学,以及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中央党校、延安鲁艺等红色大学的创办,把中国共产党办成一所大学校,把延安办成一所大学校,形成一支骨干队伍,培养了一大批治党治国治军治学的现代创新型人才,成为引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社会中坚力量。 

在那个时代,延安的窑洞、宝塔山,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的新型教育,吸引了多少知识青年、热血青年,成为他们衷心向往的革命圣地。许多人抛开城市舒适生活,不怕背井离乡,翻过千山万水,寻找革命真理,寻找理想之光。一代又一代民族精英、创新人才,正是从这里走出来的。新中国建国之初,评了十位大将,其中有六位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工作过,他们是:黄克诚、谭政、王树声、罗瑞卿、许光达、张云逸。青年一代的杰出英才,更是不计其数。 

抗战刚刚胜利,我们党就能够迅速派出12万人的军事队伍、干部队伍,接管东北,而后迅速解放全国,稳定经济,恢复生产,就是明证。 

对于抗日战争时代党的发展与中国使命,讲得最透底、最到位的,莫过于两位历史巨人,一位是中国的邓小平,另一位则是当年美国总统罗斯福。

对于抗日战争时代在党史上的重要地位,邓小平有一个一锤定音式的理论概括:“经过抗日战争时期,党员从3万人发展到120多万人,军队也从3万人发展到100万人,解放区人口达一亿多。如果不是党的路线正确,方针政策正确,这是不可能的。” 

说到抗日战争中国的历史作用,乃至在世界的历史地位,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说法,可谓画龙点睛: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坍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吞并埃及,斩断通向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我们不仅视中国为战争中的伙伴,而且将视中国为和平时期的伙伴。” 

抗日战争,为什么不仅成为中国近代百年历史由败转胜的重大转折,而且成为整个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复兴的伟大转折? 

这里的深层奥秘就在于,正是在抗日战争的千锤百炼之中,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从而为整个中华民族走向复兴提供了顶天立地、坚不可摧的中流砥柱。

(作者系北大哲学系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李丹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