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与抗战精神的形成、实践和时代创新(2)

中国共产党与抗战精神的形成、实践和时代创新(2)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抗战精神的实践

任何一种伟大的精神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生成的,具有当时条件下的即时性。但是,精神的力量一旦生成,就具有了历时性,能够跨越不同的历史条件去滋养、砥砺和鞭策民族和国家的进步。抗战精神在离开了它形成的具体历史环境后,它所包含着的救亡图存、国家凝聚和民族复兴的精神内核,将在中华民族新的历史征途中被不断地现实化。从新中国成立到当代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抗战精神的实践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坚持民族救亡图存的精神,坚定不移地捍卫国家主权安全。20世纪50年代初期,“一穷二白”的新中国与美国及其率领的联合国军进行了三年艰苦的抗美援朝斗争,并且取得了胜利,彻底结束了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只要在东方国家门口架几尊大炮、就可以征服一个国家的历史。在对20世纪60年代苏联霸权主义军事威胁、90年代初西方国家制裁中国,以及当代维护东海、南海主权权益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国家主权安全、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放在首位,正如邓小平所说的那样,“对这一点我们比过去更清楚了。”

第二,凝聚国家力量,推进民族复兴。从新中国建国初期恢复国民经济、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大规模开展、再到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复兴为目标,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不懈地探索经济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道路。1944年5月22日,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指出:“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须有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有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再到当代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崛起,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战精神的引领和感召下,推进民族复兴的必然结果。

第三,中国共产党对抗战精神的实践,还表现在对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中遭遇的各种挫折和风险考验的成功经受上。无论是改革开放前党和国家发展的曲折,还是改革开放后一次次面临十字路口时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抉择,中国共产党都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坚强信念,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历史的曲折挫折和风险考验,开辟并不断拓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中国共产党对抗战精神的实践表明,抗战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结晶,是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重要精神引领,是当代中国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基础。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