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本书中看到的“三严三实”标杆(3)

从一本书中看到的“三严三实”标杆(3)

严以用权举贤也要避亲

书中记载,习老当“官”几十年,从不谋私,不讲情面。一次,他的家乡富平县“父母官”进京,请求他批拨一些物资。那时物资很紧张,按常理,照顾一点也不过分。但他没有答应,并讲了为什么不能批的理由。家乡干部表示理解,说在习老这里上了一堂党课。

习老拒绝官僚习气,不因位高权重而讲排场。书中讲到,习老出国访问,或是下基层调查研究,既不带警卫员,也不带医生和护士,只带必要的工作人员。张志功同志说,跟他几次出差,都是身兼数职,既是秘书,又是警卫员和勤务员。下乡时,他从不张扬,轻车简从,只允许少数必需的地方官员陪同,绝不前呼后拥,尽量减少地方麻烦。1958年秋,习老到陕西省基层考察工作,代表国务院到蒲城等县看望下放劳动锻炼的机关干部。到达时,地方干部组织群众及小学生举着小旗,敲锣打鼓夹道欢迎。习老看到后非常恼火,严厉批评这种做法,说干部搞特殊是不正之风,此风绝不可长。

习老尤其注意不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的孩子谋取利益,其要求之严甚至让人感觉不近人情。书中记载,长子正宁是“文化大革命”前中国科技大学自动控制专业的高材生,毕业后分配到陕西省户县秦岭深山里的一个科研单位,一干就是13年。后来解放军后勤学院恢复,急需从军内外选调一批业务骨干。学院从陕西选调了3个专业人员,其中就有正宁。就在正宁办妥调动手续即将赴京报到时,习老知道了此事,亲自出面挡了驾,没有与儿子商量就让后勤学院撤回了调令,其他两位则顺利调入北京。正宁当时有些想不通,认为这完全是正常的工作调动,与父亲没有任何关系。习老深知,儿子当年的工作分配曾因他受到影响,这次调动的确有利于他今后的发展,但习老还是请陕西省委的领导给儿子做工作,说服他继续留在原单位,不能让人说他习仲勋刚恢复工作,就调儿子回北京,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威信。“举贤不避亲?没有那回事!”习老的这句名言至今被很多人传诵着。

以上的例子,让我们生动地感受到一个革命老前辈在权力面前谨慎、清醒、理智的风范。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