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思想统帅毛泽东(8)

抗战思想统帅毛泽东(8)

创造了抗日两个战场呼应的战争格局

在蒋介石只是表面接受毛泽东提出的对日作战基本方针而在战争中没有真正实行的情况下,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毛泽东指挥下,展开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广泛发动群众,扩大人民武装力量,在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这就创造了中国抗日战场上,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呼应的战争格局。

这种战争格局的形成,对于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形成这种战场格局后,抗日战场就形成了五个事实:第一,中国军队可以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配合作战,形成前后夹击日军之优势。第二,日军后方不稳,不敢集中更多兵力南下参加正面战场作战。第三,敌后战场上的游击战和破袭战使日军供给线不能畅通。第四,敌后战场上的大量日伪军被消灭,使日军不能建立稳固的汉奸政权。第五,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实行全民武装全民参战,真正形成了全民抗战局面。这五个事实,说到底就是中国军队形成了五大优势,相反,日军产生了五大劣势。

在抗日战争中,由于存在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国共两党的军队在抗战初期形成了相互商定的战役配合,阻止了日军攻势,歼灭了大批日军。在抗战中后期,则形成了虽然不是事先商定,但两个战场确实存在战略配合的局面,使侵华日军陷入不能首尾兼顾的被动局面。

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开辟敌后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使抗日战场进入了相持阶段。而在相持阶段,日军不得不使用侵入中国百分之六十的兵力,来对付在敌后不断袭击日军的共产党军队,守卫他们已经侵占的广大地方,这样,就极大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而正面战场的存在,也使日军不能不在正面战场保持大批兵力,不能回头全力对付敌后战场上的共产党军队。两个战场的形成,使日军刚刚进入中国内地,就不得不分兵应付正面和敌后两方面的中国军队,尤其是不敢调动日本精锐部队关东军到南方参加正面战场作战,因为日军十分清楚,关东军南调,共产党的军队势必在苏联军队支持下收复东北,日军将更加陷入首尾难顾的局面。因此,在中国已经形成两个战场的情况下,日军前不能集中兵力突破凭借云贵川险峻地势防守的国民党军队防线,后不能阻止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北方和华中不断挺进敌后开展的运动战、游击战。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日军始终没有摆脱战线过长,首尾不能相顾,军事上难有大作为的局面,显露出其不可克服的弱点。日军开始侵华时制定的“巩固后方,以战养战”的战略,化为泡影。两个战场格局的出现,也使日本参谋本部第一部长在1942年5月改变了原来的认识,形成了这样的认识:“攻占重庆后,抗战的中国有落入中共手中的危险,如果没有充分可靠的估计,攻占重庆就只不过是极端危险的投机……”因此,日军打消了进攻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占领西南,从而占领全中国的意图,转而试图“剿除”八路军、新四军。在两个战场夹击下,连日本人都看出,中国在持久战中迟早会打败日军。

实事求是地讲,蒋介石在毛泽东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已经在敌后发展壮大,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形成了广大的敌后战场之后,也认识到了建立敌后战场、形成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相配合局面的重要性。他曾从国民党军队中抽调精锐,组织“游击军”,深入日军占领区域,也想仿照毛泽东的办法,创建由国民党自己领导的敌后战场。

1938年冬,蒋介石在南岳军事会议上,要求国军全面执行新的抗战策略:“政治重于军事,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敌后方为其前方,用三分之一力量于敌后方。”随后,蒋介石即着手组建国民党“游击军”,深入敌后与日军作战。抗战八年,在敌后作战的国民党游击军,最多时曾有近百万正规军和近百万游击队,最少时也有几十万正规军和几十万游击队。而且蒋介石曾将国民党“游击军”分为“游击正规军”与“地方游击队”两大部分。但是,蒋介石搞的“游击军”不仅没有起到开辟敌后战场,牵制、打击日军的作用,却大部分被日军消灭或者打回西南国统区。

出现这个结果的根本原因有两条:第一条,蒋介石从心里只把敌后游击战作为正规战的一种,从来没有把它提升到抗日战争基本战略的地位加以考量。1938年初,蒋介石在国民党第一战区与第五战区高级将领会议上说:“现在社会一般人士,认为游击队与别动队没有分别,这是极大的错误。所谓游击战,实在是正规战之一种,一定要正式的部队,尤其要是纪律好、精神好、战斗力强的正规部队才能够担任。决不是临时集合民枪编成队伍,就可称为游击队,就能够胜任游击战。这种临时集合的队伍,只能叫别动队。别动队是由地方政府或当地机关团体集合本地的武装民众,聘请军官训练、统带,来担任一种别动的任务,如扰乱敌人后方,破坏敌人交通和兵站、仓库等。现在各地所称为游击队的,可以说是担任这种别动任务的别动队。这两种部队的分别,我今天在此再加以明白的规定,就是:凡由地方政府机关和当地人士集合本地武装民众编成队伍来发动自卫的力量,遂行一种别动任务的,叫做别动队。凡正式建制部队,纪律森严,运动轻捷,富有攻击精神,而由正式指挥官统率,奉令担任游击战斗的,叫做游击队。但是要知道,游击战亦就是正规战。”从蒋介石这段话就可以看出,蒋介石胸中从没有形成两个战场格局的战略思维。他的心中只有正面战场上的节节抵抗“以空间换时间”,等待国际支援这一种战略思维,他向敌后派兵,只是作为正规战的辅助手段袭扰一下日军。与蒋介石不同,毛泽东一开始就从战略高度谋划创建两个战场的抗日战争格局。他在抗战初期给彭德怀的信中指出,共产党要搞“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不是运动战)。要实行这样的方针,就要战略上的主力部队处于敌之翼侧,就要以创造根据地发动群众为主。”毛泽东的战略谋划很快就变成了现实,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的局面在抗战开始不久就形成了。第二条,国民党的“游击军”不是人民的军队,根本不敢同日军打硬仗,是真正的“游而不击”。连国民党军队一级上将、抗战时期国民党军委会四巨头之一的徐永昌在日记中也如实记述道:“游击军”的“伤兵(轻伤及伤愈者)、交通(不善运用及扣车扣船)、游击队(未游击敌人先害及人民)为今之三害。”因此,国民党的“游击军”得不到人民支持,在敌后站不住脚。他们根本担负不起创建敌后战场的担子。真正担负起创建敌后战场重担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抗日战争的实际已经证明:中国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格局的出现,是持久抗战局面得以形成,抗战最终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构思并创造抗战两个战场战争格局的,是毛泽东,不是蒋介石。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