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敌后根据地缘何一衰一盛?

国共敌后根据地缘何一衰一盛?

与国民党敌后根据地逐渐丧失不同,随着抗战的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则风起云涌、越来越大。

现在社会上和学术界流行着一股贬损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抗战,进而全面否定共产党抗战功绩的思潮,甚至出现“共军抗日八年毙敌851人”、“国民党敌后抗战功勋卓著”的奇谈怪论。这些论调,与当年国民党当局污蔑共产党军队在敌后“游而不击”、保存实力如出一辙。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在广大沦陷区广泛发动、组织和武装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组织抗日政权,建立了诸多敌后根据地。到抗战胜利时,已有19块根据地,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成为真正高举民族解放大旗、坚持抗战的中流砥柱。而国民党为减轻正面战场压力,粉碎日军“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阴谋,在沦陷区的确也曾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并建立了大量敌后游击根据地。那么,能否因为国民党曾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并建立根据地,就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的功绩?历史事实证明,这是不能的。

在卢沟桥事变后不久,国民政府就指令各战区组织游击队,“以游击战辅助正规战,牵制消耗敌人,并掌握沦陷区以防止敌伪夺取治权”。1937年12月,军事委员会要求“各战区根据地,应先利用地形,构筑工事,集积粮秣弹药,讲求连络通信方法,以备独立作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敌后根据地更是广泛建立。根据1938年11月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精神和军事委员会指示,“国民党之游击部队在敌后建立多数根据地,进而控制全面,围困敌之点线,使其深陷泥沼,进退维谷。”据蒋纬国主编的《抗日御侮》称,鼎盛时期,山西有太行山根据地、中条山根据地、吕梁山根据地、太岳山根据地、五台山根据地、恒山根据地;山东有鲁东根据地、沂蒙山、日照山区根据地、鲁西濮阳根据地;浙江有浙西根据地;安徽有皖东和皖北根据地、大别山根据地;湖北有鄂东根据地、沔阳根据地,大云山、幕阜山、九宫山根据地;河北有冀中根据地;江苏有苏北根据地;江西有庐山根据地;海南有五指山根据地,等等。国民党的敌后根据地在抗战前期一度声势浩大,但从1941年开始很快便沉寂下来,大多数根据地没能坚持到抗战胜利,只有吕梁山、大别山、浙西、五指山及濮阳等零星根据地,能够勉强支撑到抗战结束。

与国民党敌后根据地逐渐丧失不同,随着抗战的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则风起云涌、越来越大。出现这种迥然不同的情况,其原因何在?

第一,政权建设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通过各种民主方式建立并健全了各级政权机构,普遍实行“三三制”政策,以团结各抗日阶级、阶层,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而国民党在根据地内进行的政权建设“多数犹不免只具形式,而无工作,或有工作而不甚紧张”。有些地区只是简单恢复旧有的行政系统,有些地区党政机构从1940年方陆续筹设。虽然蒋介石屡次训示“政治重于军事,民众重于士兵,游击战重于正规战”,但“游击队的政治领导者”不具备依靠人民力量建立根据地的技术和经验。即使已经建立政权的地区,或机构臃肿,或派系争斗不止,或腐败盛行,很难发动民众,得不到民众的支持。甚至有些地区拉壮丁、买卖壮丁、鱼肉百姓、勾结日伪。这一根本性的弊端,必然导致根据地“甚难获得政治上的配合,物资极度贫乏,根本不能辅助军事,只有军事一方面之支撑,而无从发动全面性抗战”。这是国民党敌后根据地丧失的根本原因。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