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敌后根据地缘何一衰一盛?(2)

国共敌后根据地缘何一衰一盛?(2)

第二,经济建设方面。深入敌后作战的部队,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处于无后方的作战状态,补给困难,这就要求根据地必须加强经济建设。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为保证抗战所需人力、物力和财力,各抗日根据地积极推行减租减息政策,以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并团结地主阶级在内的社会各阶级一致抗日。面对敌人的封锁,为减轻人民的负担,各抗日根据地主力部队和政府机关大力实行精兵简政。为解决严重的经济困难,又积极开展“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大生产运动。这些都为在敌后坚持长期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而反观国民党,虽认识到根据地是“机动战之策源地,持久战之堡垒。其目的在使部队能获得适当之整顿与补充,俾争取更大之胜利”,为此,它曾拟定敌后根据地的经济政策,强调“应以保存资源,扶助民众为主”,并规定了具体措施,但大多流于形式,甚至某些地区横征暴敛,苛捐杂税更胜从前,农民负担非常沉重,终年不得一饱。因此,国民党敌后根据地的经济多处于崩溃的边缘,无法承担持久作战的重任,经不起日军“扫荡”。

第三,党的建设方面。实施敌后作战必须有严密的组织领导,有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建设。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抗日根据地积极开展整风运动,提高了党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使全党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而国民党痼疾良多,在敌后根据地缺乏团结全民抗战的凝聚力。在指导思想上,用阉割了革命精神的三民主义作指导,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连国民党自己也承认“因为忽视革命理论,对于三民主义与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之农工的关系,没有深切的了解……一切孤立,一切空虚,党派成了有名无实”。在组织上,战前困扰国民党的派系争斗,又在敌后根据地重演,派系林立,松散涣散。如在大别山根据地,CC系与桂系矛盾尖锐,二者为安徽的党政大权勾心斗角。在构成上,下层民众较少,成分复杂。据当时国民党人的自我检讨:“区分党部迄今未发展入于农村,农民运动,亦以无领导之核心机构,而趋于消沉。”而“官僚政客投机取巧之徒,相率混入党来”,导致党员腐化劣化的现象日趋严重,侵蚀和败坏了党的声誉,导致“民众之基础之日趋薄弱”,根本起不到发动、领导民众的作用,无法团结全民抗战。

第四,军队建设方面。毛泽东曾说过:“建立武装部队,是建立根据地的最基本一环,没有这个东西,或有了而无力量,一切问题都无从说起。”面对敌强我弱的态势,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了敌后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放手发动群众,凝聚和发展人民抗日力量,逐步改变敌我力量对比,有力打击了侵略者,从抗战全局来看,“抗击着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与此相反,国民党军队存在的种种问题导致其无法成为根据地强有力的力量支柱。在作战方法上,虽然有的将领或领教过红军的游击战,或接受过短期游击战培训,但不足以熟练运用游击战的战术原则克敌制胜,而“企图拿正规战争的指挥方法施之于游击战争,必然地要束缚游击战争的高度活泼性,而使游击战争毫无生气”。在后勤补给上,过分依赖后方,一旦被切断补给线,往往不战自溃。1941年中条山根据地被日军攻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军首先封锁黄河渡口,切断补给线,导致国民党军队粮食给养缺乏,虽撑持旬余,甚至吃树皮、草类及战马,最终不支。在构成上,国民党军队成分复杂,在敌后战场,既有中央嫡系部队,又有原西北军、原东北军、川军、桂系军等杂牌部队及其他地方军队,有的是由土匪改编而成,派系众多,良莠不齐,待遇、装备不一,各部间互存戒心,缺乏统一指挥和协同作战,甚至有的军队走私、贩毒,军纪败坏。因此,国民党军队战斗力较差,一旦遭到优势外敌的打击,必然分崩离析,或被消灭,或消极避战,或投向八路军、新四军,或投靠日本。从1941年起到1943年,敌后国民党军队出现大批投敌的潮流,将官投敌者六七十人,军队近50万人,结果直接导致了其敌后根据地的溃败。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