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核心命题(2)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核心命题(2)

—— 基于六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度调查

外国民众将互联网作为接触中国文化信息的首选渠道,中国文化传播需高效利用新媒体渠道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获取与分享呈现出更大的便捷性。尤其是对于青年人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当问及了解中国信息会首选哪类媒体时,接近2/3的受访者选择互联网。而事实上,自觉利用互联网,进行主动信息传播的成功案例还是相对较少,如何让虚拟空间发挥更大的传播效应,是中国文化获取更大范围注意力的关键问题之一。

文化产品的传播也需要选择恰当的渠道,满足国外民众的需求。目前中国电视节目对外传播主渠道还是海外落地的电视频道,但调查显示,视频网站成为多数国外受访者的首要选择,而在国外Netflix、YouTube等国外视频分享网站上可以看到的、或者受到重视的国内电视节目极少。对于观看中国演出,国外民众选择的渠道依次为视频网站、电视转播和演出现场。当我们以保护版权之名,牢牢地锁定国外各类演出场馆之时,忽略了这样的一个事实:当国外观众接触到一个并不太熟悉的中国演出项目时,更多时候是愿意随便看看,而不是特意看看。对于观看中国电影,国外民众选择的渠道依次为电视媒介、视频网站、电影院。当国内电影业还在大张旗鼓收购国外影院,意在拓宽中国电影国外放映银幕数时,也忽略了专业电影频道、专门的视频网站上普通人的观影需求。

可以说,目前我们在国外传播演出、电影等文化产品时,看重的依然是到达率,而不是影响力。而这个到达率也是带有假象的到达率,就是某个产品成功到达某一国的国土之上。至于有没有人关注、评价反响如何,大多数时候也属于盲区。只有直面传播渠道和接触习惯之间的差异,选择更有针对性的渠道将中国文化产品加以推广,才能收获真正的到达率和影响力。

找到共通故事表述,提升文化影响力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如何以更为高效的方式进行投入,如何在满足国外受众需求的基础下提升文化的影响力,我们有如下几个建议:

第一,对中国文化符号进行差别呈现、阶段性递进。中国文化符号对于外国人而言有难易差别,绿茶、熊猫等符号比天人合一、面子这类符号更容易接受。中国现在对外华语教育和对外文化交流都不少,但以点状居多,形成系统的少。我们应该系统性地循序渐进,以内在兴趣为驱动,在认知程度比较低的阶段侧重相对浅显的文化符号的传播,通过旅游或生活方式进行拓展。在建立起一定认知度后,逐渐加入相对抽象的哲学理念、价值观类的文化符号传播。

第二,对外文化传播应重视媒介融合趋势。一方面中国出口文化产品的质量不能满足国际需求,另一方面文化产品输出的随机性和整体策略的欠缺导致中国文化产品的出口处于混乱庞杂的状态。我们不缺乏活跃的文化活动,但缺乏有效的活动效果。从媒介渠道上,对艺术演出、影视作品等文化产品,应逐步改变去国外演出、到国外影院放映中国电影等固有模式,高效利用新媒体渠道。在推广方式上,我们应利用创新APP或者文化类的主题网站,充分调动国外民众在虚拟网络空间中接触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意愿。

第三,对外文化传播应找到共通故事表述。国外大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多处于“看热闹”而不是“看门道”的阶段,以“故事”为内在兴趣的驱动,应该比“符号”和“理念”更具备亲和力。在跨文化语境下怎样讲好中国故事?以某一个特定的文化符号或者意象,找到共通的故事表述是巧办法。比如通过一个个汉字讲述故事,“水”向下流,“火”向上窜,“粗”和“精”源于米粮,“快”和“慢”皆从于内心,以趣味和直观的方式讲述中国人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再如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中国生活方式讲述故事,中国人夏天喝不发酵的绿茶,秋天喝半发酵的乌龙茶,冬天喝熟普洱和红茶,茶就是中国人和四季的默契,也体现对天地自然的尊重。当我们用这些富有意涵的中国文化符号、中国意象与外国人对话时,输出的不仅仅是词汇,而是观念。而这些也就是最质朴,最易懂的中国故事。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