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抗日战争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共产党主张的全面抗战和国民党主张的片面抗战两条路线的分歧。全国抗战爆发后,共产党明确提出全面抗战路线,认为抗战不只是哪一个党派、哪一个人的事,而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事,是全体中华儿女的事,主张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依靠广大群众抗击侵略者。人民战争是全面抗战路线的必然要求。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从唯物史观的高度考察战争,阐明了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中的伟大作用。在《论持久战》中,他以“兵民是胜利之本”为题,专门论述了人民战争的思想,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并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战争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特殊过程,主体是人民群众。从事战争的物质条件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兵力主要来源于劳动人民,前方将士的士气也取决于后方民众对战争的态度。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战争根本无法进行,更不可能取得胜利。
人的因素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进行人民战争的重要理论依据。抗战初期,一些人只看到日本的武器装备比我们强,而没有看到人的因素的作用,得出了“亡国论”的结论,这实际上是“唯武器论”,是机械论在战争问题上的反映。毛泽东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因为包括武器装备在内的军力和经济力,都要人去掌握,没有真心爱国、勇敢顽强的人,再好的武器也不能充分发挥效力。战争是力量的竞赛,战争力量的最基本因素是人和物。人民战争之所以能克敌制胜,就在于它合理地把进行战争的人和物这两个最基本的因素巧妙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战争中发挥最佳的作战效能。
战争的性质和特点,是选择战争路线的基本依据。抗日战争是抗击外敌侵略的正义的民族战争,要赢得战争的胜利,必须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毛泽东指出,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抗日战争又是一场持久战,持久战需要采取人民战争的形式,而不是单纯的政府、军队抗战。毛泽东在《论持久战》等文中,分析了中日战争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认为抗日战争必然是一场持久战,必然要遇到许多艰难困苦。在战争过程中,关键要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加到抗战中来,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须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使抗日战争成为真正的人民战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