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下”新规可能面临的最大现实难题(3)

“能下”新规可能面临的最大现实难题(3)

将“能上能下”变为常态、固化为制度

任何政策的执行和落实,必不可缺的是与之配套的一系列环境要素。过去“能上能下”始终没能形成常态、得到普及、固化为制度,其根本原因是始终就事论事,没有从要素入手、从整体入手去为之营造适宜的政策环境。

推动领导干部能上能下,首先要营造从严执行的氛围,破除情面考虑。情面是首要障碍,干部违纪违法给了我们坚决查处的心理依凭,但没有违纪违法的干部就往往使人拉不下脸、狠不下心、下不去手,这是“能下”问题迟迟不能解决的根本原因。其次,要保障公正性,全党共用一把尺子量到底。对于《规定》所涉及的十种情形、六种调整方式,文本描述是“区分不同情形”,实践中就要杜绝出现“相同情形、不同调整”的情况,适当时候向全党公布一批典型案例、典型判例,形成参照标准。再次,要形成统一的客观认识,对事不对人。应让党员领导干部对“下”逐步脱敏,认识到“能上能下”本身是对传统政治智慧的借鉴,贬谪升迁在我国古代政治史上非常普遍,无论是上还是下,均无足为怪。最后,要落实好从严管理干部责任制。党委(党组)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要扛起领导责任,组织(人事)部门作为具体工作主体要肩负起工作责任,应调整而未调整、调整有失公允或者调整失当失误,党委书记和组织部门要被问责并承担责任。

从本质上而言,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是将“要么原地踏步,要么进步”的单向激励完善为“干得好就进步,干得不好就退步”的双向激励,填补了负面激励的缺位。这种激励机制的完善是时代的需要、事业的需要。目前的政策文本还相对单薄,我们期待《规定》能够在实践中不断饱满,汲取更多经验智慧,真正成为全面从严治党战略走向动态化的治本之策,让我们的领导干部真正做到忠诚、干净、担当,不断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提供更为坚实的队伍保障。

(作者分别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共中央纪委驻人民日报社纪检组干部)

【参考文献】

①《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人民日报》,2015年07月29日04版。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