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凝聚强国兴军磅礴力量(2)

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凝聚强国兴军磅礴力量(2)

——济南军区司令员赵宗岐上将答记者问

伟大的抗战凝聚伟大的精神

记者:中国人民在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抗战中,凝聚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成为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可否请您谈谈对抗战精神的认识理解?

赵宗岐:习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为我们正确理解和弘扬抗战精神提供了依据和遵循。

炽热的爱国情怀是赢得抗战胜利的动力源泉。中华民族素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特别是近代以来,列强的侵略欺凌,使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日益升华,并在抗战时期达到了全新的高度。在中国共产党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下,全国人民的爱国精神被充分激发出来。各党各派捐弃前嫌、一致对外,社会各界万众一心、团结抗敌,海外华侨同仇敌忾、输财助战,长城内外、大江上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众志成城、共御外侮,汇合成抗日救国的滚滚洪流。抗战胜利表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永远是中国人民抗暴御侮的力量源泉。

坚贞的民族气节是赢得抗战胜利的不屈脊梁。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威武不能屈”的民族秉性。面对残暴的侵略者,中华儿女始终恪守民族大义、维护民族尊严、奋起民族抗争,“宁作战死鬼,不当亡国奴”,充分展示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同胞就发出“宁教白山黑山尽化为赤血之区,不愿华胄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的誓言,掀起抗敌入侵的浪潮。抗战期间,从慷慨就义的赵一曼烈士,到挽臂投江的东北抗联8名女战士,从在冰天雪地战至最后一个人的杨靖宇,到身被六处重创英勇殉国的张自忠,无数中华儿女舍生取义、捐躯报国。崇高的民族气节,使中国人民在抗战中始终挺起不屈的脊梁,用生命和鲜血唱响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气节之歌。

无畏的英雄气概是赢得抗战胜利的精神利刃。抗日战争是一场以弱对强的殊死搏斗。面对强大而残暴的侵略者,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而是前赴后继、以死抗争。淞沪会战中,坚守宝山城的姚子青营抗击2500余名日军,与敌展开激烈肉搏,全营以身殉国;台儿庄保卫战中,中国守军顽强奋战,以伤亡2万余人的代价歼敌1万余人,取得正面战场第一次大捷;河北易县狼牙山,八路军5名战士英勇阻击日寇,弹尽后纵身跳下深崖;济南军区某部4连前身“刘老庄连”,在江苏淮阴与1000余日伪军殊死拼杀,82名官兵全部壮烈牺牲。这样的英雄事迹不胜枚举。正是靠着这种英雄气概,中国人民才战胜了强大的侵略者。

坚定的必胜信念是赢得抗战胜利的坚强支撑。抗日战争是一场艰苦卓绝、旷日持久的战争。在中国共产党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指引下,广大军民排除“亡国论”“速胜论”“投降论”的干扰,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特别是在战略防御和相持阶段,面对侵略者惨绝人寰的“囚笼政策”“三光政策”和铁壁合围、疯狂扫荡等,全体军民愈挫愈勇,坚信只要坚持战斗、持久抗战,“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这种顽强斗志和必胜信念,使得中华民族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坚持奋战到底,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辉煌胜利。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