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金融自由化改革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2)

日本金融自由化改革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2)

日本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影响

(一)对企业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向非金融公司开放以市场为基础的融资,银行系统和非金融公司部门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大型制造企业不再依赖银行融资,开始转向资本市场。日本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筹集的资金数额大幅上涨。1984年,日本上市公司新发行的证券金额约为5.4万亿日元;1989年这一数字上升到28.4万亿日元。日本大型企业一直在减少银行借贷规模。制造业企业的转变最为明显,其银行债务与资产的比下降了近50%,之后一直保持稳定。

企业融资方式的变化有三个重要的后果。一是,为在银行业务与证券市场之间进行套利提供了可能。具有良好从市场筹集资金能力的企业,将剩余资金以定期存款形式存在银行,以收取利率自由化后略高于商业票据的利息。二是,股票价格变动增加了非金融企业部门财务状况的脆弱性。三是,规模较大的企业转向资本市场融资,迫使银行寻求更多的业务与风险较高的小企业。大型商业银行受此影响最严重。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银行对中小型企业的贷款不足1/2;80年代末增长到近3/4的水平。

(二)对家庭的影响

日本家庭的银行存款在各类金融资产中占主导地位。1983年,日本总存款占GDP的比例为160%左右。放松金融管制后这个比例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持续增加。这意味着,即使在放松金融管制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后,日本的家庭储蓄仍然选择银行存款这一传统的方式。

日本家庭继续依赖银行进行储蓄的原因在于:对个人投资者进入金融资本市场管制的放松非常缓慢。在1998年金融“大爆炸”之前,个人投资者直接参加资本市场交易的成本相当高昂。直到1998年4月,高达5千万日元的大宗交易的佣金仍是固定的。1999年10月日本才全面放开对所有佣金的管制。同样,个人股票期权交易、股票相关衍生工具的场外交易(OTC)、通过证券公司的非上市股票交易等在1998年12月之前也被禁止。

放松金融管制后,家庭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家庭部门借款占银行贷款总额的比例1970年只有4.2%,1991年上升至16.8%。家庭的金融资产总额增幅超过了负债,使家庭部门的净金融资产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上升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67%。

(三)对银行的影响

定期存款利率自由化导致存款利率相当高。银行通过提供高利率方式等竞争手段,以留住大型企业客户的大额定期存款。这开始挤压银行利润,银行不得不增加非传统的借款人(包括中小型企业和房地产开发商)的贷款。同时,银行资产组合也发生转变,银行增加房地产行业的贷款。上世纪80年代初,房地产行业贷款的比例开始飙升;90年代初,银行房地产行业贷款的比例已经较80年代初的水平翻了一番。

(四)对市场的影响

金融可获得性增加的一个重要影响是资产价格的显著上涨。这反过来又通过抵押物价值的增加使得融资更加容易。这个不断累积的因果循环过程在资本市场和土地市场价格上涨中均有体现。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股票价格的急剧上涨降低了日本企业股权融资的成本,使其可以大量投资于金融资产。房地产贷款的急剧增长增强了日本房地产市场繁荣与萧条周期的震动强度。这类信贷的大部分是通过一些不在监管范围的专门的金融机构(包括专门从事住房贷款的银行)发放的。随着货币政策收紧,股价暴跌,土地价格急剧下跌。从1991年开始,破产企业的数目大幅增加,大量证券产品预期收益的大幅下降,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开始急剧上升。

证券公司也因股市暴跌而受到重创。1990年年初股市泡沫的破灭揭露了大量涉及到财政部官方的可疑金融行为,极大地摧毁了公众的信心,股票市场交易量显著下降,股票价格也大幅下跌。公众意识到财政部对金融机构行为的“行政指导”这一传统做法的弱点。

(五)金融“大爆炸”的影响

对一般日本民众来讲,最明显的变化莫过于外汇市场的自由化以及全能银行的建立。外汇储备在第一个月减少了超过8%,这反映了日本国内对投资于国外基金(大多数是美国基金)的外汇需求急剧增加的事实。而这一事实发生的背景是日本政府允许日本居民在国外开立证券投资以及银行账户。外汇储备的减少只是暂时的,得益于贸易项目的顺差,一年后日本外汇储备恢复到1998年3月的水平。

全能银行的出现使得许多银行开始从事证券交易以及保单销售等活动,经纪公司也开始从事融资和投资服务。此外,任何人只要愿意都可以从事外汇交易。

实施合并会计以增加透明度的改革方案于1999年3月31日开始实施。在此之前,仅仅一部分运作良好的公司提供完整的合并账户。新的会计准则要求银行在进行坏账分类的时候考虑借款人的财务健康状况。新准则和旧准则的差异十分明显:在旧准则下,1998年的不良贷款为14万亿日元(1070亿美元),而在新准则下达到21万亿日元(超过1600亿美元)。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