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贫困生提供“精神支持”体现大学精神
北大强调说,现在的贫困生和以往的贫困生理解是不同的,也许他们的物质没有那么匮乏,但精神层面相对闭塞些。这个说法比较贴切。是的,现在的贫困生只是相对的物质匮乏,基本的生活需求尚不至于无法满足。但是,正如有网友所指出的,由于缺乏更多的财力支持,这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未必有机会多读书扩大知识面,也不见得能够行万里路开阔视野,没机会去听音乐会看画展陶冶情操,没机会去学琴练字做陶艺,没机会去美食节、文化沙龙、自排演出、公共体育、参加义工、捐款助人……
他们是社会人,但与社会的联系很不紧密,他们甚至连帮助别人的机会都没有、连喜爱一支球队乐队的机会都没有。相对于那些有着较多机会接触社会的同学而言,他们在精神层面确实会相对闭塞一些,因此,当他们进入大学尤其像北大这种全国一流学府的时候,他们在精神方面上的闭塞,可能更会让他们感到迷茫、无助和自卑,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尤其需要得到学校的精神支持。
事实上,不仅要对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精神支持,还要对所有的学生提供精神支持,教化他们的科学精神,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操,以期他们能够在将来造福社会,这原本就是大学的根本培养目标。何谓大学?真正的大学,应该要具备人文思想的内涵,兼容并蓄的精神,福慧双修的理念,乃至行解并重的教育。大学精神就是要体现一种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因此,从大学精神的角度来审视北大对经济困难新生所提的这个“精神支持”,便不难发现,“精神支持”其实正是大学精神中关于人文精神的的体现。
当然,在这里,北大特地强调要对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精神支持”,只是因为这部分学生在知识视野和社会阅历方面相对欠缺一些,他们可能更需要学校给予精神支持。这并不意味着对这部分学生采取精神歧视,恰恰相反,这其实更是对这部分学生给予格外的精神呵护,是给这部分学生开的精神小灶。据悉,北大专门给这部分学生准备了一套书籍,其中包括由北大中文系教授曹文轩撰写的抗战题材文学《火印》、韩毓海教授的《伟大也要有人懂》。他们作为人生导师现场与经济困难学生交流。韩毓海教授表示,要引导他们往远处看,不要时时刻刻都想出人头地,作为北大人,姿态要放低一点,甘当人尾,少想个人多想集体。这番话其实意味深长,毕竟,对精神闭塞的学生来说,往往比其他学生更容易产生出人头地的想法,但现实是残酷的,碰壁后的学生精神落差将更为巨大。
北大对经济困难新生提出的“精神支持”概念,以及所采取的做法,给其他高校提供了很好的参考。高校关注贫困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还应在精神层面有所体现,这也与大学精神的培养一脉相承。
为贫困生“提供精神支持”是必要的“心贫救济”
家庭贫困看起来像稻草一样轻,当它落在未成年人身上,就像一座沉重大山,把他们昂扬向上的自信力、阳光豁达的心理养成、纵横开阖的社会交际意识等等,压低很多!据报道,绝大多数贫困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阴影、性格缺陷、非常自卑、不愿意公开贫困隐私、性格非常敏感。更有甚者,还容易形成自私冷酷,心理阴暗、极端报复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心理健康专家指出,灾难过后的强烈惊吓和悲恸刺激会使人处于一种非正常的心理状态。美国全国精神卫生研究所灾难和突发事件心理研究部门负责人卡尔文·弗雷德里克指出:一旦他们意识到悲剧是真实的,随之而来的时刻将非常难挨。灾难是这样,那些沉重的贫困的打击,对于承受力还不太强的孩子而言,不亚于一场精神灾难。会造成情感撕裂、心理恐惧等。我们同样应该将贫困看作“感情灾难”,而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纠正。
北京大学的做法,让人眼前一亮,我们在为贫困孩子提供经济帮扶的同时,更要提供丰厚、温情的精神支持。比如,我们可以邀请贫困生参加各种温情的集体活动,用集体温暖化解他们内心的自卑、自我矮化。再比如我们在为贫困生提供经济帮助的同时,不妨用勤工俭学岗位进行“合理置换”,让救助成为“富有尊严的救助”。有了这种发自内心的帮扶、善解人意的关心,就能让豁达的阳光照进贫困生的心底,使他们得到真正的心理成长。
先哲德谟克利特说:“保持尊严地忍受贫穷,是贤智之士所固有的特性。”贫困,不是孩子的过错,各种经济帮扶、社会捐助,本就应该把精神帮扶和尊严爱护,放在第一位,而不能因为所谓的救助,而伤害或剥夺贫困生的自尊。毕竟,对于孩子的发展而言,只有内心健康了,具备了厚重致远、豁达自信的心理养成,也才能得到真正的脱贫,摆脱心理上的过度敏感,走出自我生存的窠臼,得到真正的蜕变。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满足他们的这种尊严需要,给予最大程度的精神支持。
身边不乏这样的“阳光个案”,有些贫困生虽然贫穷,却非常豁达自信;经济上比不上别人,却凭借自食其力、自强不息、自尊自爱,为自己争得了一片自强的天空。这种自力更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已经走到了同龄人的前面。值得每一位年轻人学习。
为了让各级各类的扶贫工作做得更为完美,请让我们精心呵护每一颗敏感的心,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细致的精神支持,让他们在精神上站立起来,行走起来,健步如飞起来。把贫困的围墙推倒,筑成豁达的“精神铁桥”,走向自信、豁达、健壮的明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