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支持”贫困生是不可缺失的励志(3)

“精神支持”贫困生是不可缺失的励志(3)

“精神支持”彰显高校人文关怀

观新闻后的跟帖,大家对“精神支持”褒贬不一。有人说,所谓“精神支持”其实是一种“精神歧视”,你咋知道贫困学生在精神上一定贫困呢?也有人认为,对贫困大学生来说,精神的迷茫比物质的匮乏更可怕,因而抓好他们的思想建设非常有针对性。

贫困大学生因为经济条件不好,在生活中可能面临更多的困难和迷茫,在做好物质帮扶的同时,关注他们的思想波动和心理感受,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名利,不仅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也为做好全体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探索经验。因而,北大首提“精神支持”贫困生,不仅不是对贫困大学生的歧视反而是对其进行重点关爱,彰显了北大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不过,北大的“精神支持”目前尚在刚刚提出的“概念性”阶段,支持的对象也仅限于贫困大学生。后续如何丰富支持的手段和方法,拓宽支持的对象,逐步形成系统性、完备性的思想引导体系,目前尚没有清晰思路。笔者认为,“精神支持”若要取得实际效果,两个方面绝不能忽视。其一,必须关注学生的精神需要和心理感受,学生不喜欢脱离实际、空洞无物的“高大上”灌输和说教,而喜欢针对某个具体问题或困难的辨析和引导,这就要求“精神支持”要细而实,做到“润物细无声”。其二,“支持”手段要多样,频率要加密。应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综合利用劝导、启发、鼓励、同情、支持、评理、说服、释疑等方法,帮助大学生认识问题、改善心境、提高信心,从而促其身心健康发展。

由此不难看出,做好“精神支持”绝非易事,其难度可能远远超过“物质帮助”。它不仅需要学校管理者关注学生的心理精神成长,愿为此投入人力和物力、财力,更需要“三观”高尚、知识渊博、热爱学生的精英教师来具体实施。“精神支持”是一项利人、利校、利国的好事,却是一项不容易显山露水、见效慢、需要耐心和公心的支撑的长期工作。相比招募多少文科、理科状元,能做好这项事业的大学,才当真称得上一流的学府。

古来教师的作用,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相比教授知识和学问,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价值观念的人更为重要。不然,高校若成为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世俗的实用主义者和享乐的消费主义者的摇篮,就太悲哀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彰显人文关怀的“精神支持”其实当成为“北大”等各个高校的第一要义。

【启示与思考】

北大今年首次提出为经济困难新生提供精神支持,成为今年该校迎新的突出亮点。贫困生是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家庭经济贫困,生活困难,特别需要关爱,特别需要帮助。对于贫困生,我们的政策是:“决不让任何一个贫困生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学。”在教育部要求下,各高校开通“绿色通道”,帮助办理助学贷款,确保每一个贫困新生顺利入学入校。但是,我们主要是从物质上、金钱上帮助他们解决部分学费、生活费的问题,尽管也有对贫困生的精神鼓励,但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笔者认为,从贫困新生最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来看,经济上、物质上、生活上的帮助是最急迫的。但是,如果从贫困生人生发展的长远来看,更为重要更加需要的是,对贫困生的精神支持。

俗话说,人穷志短。人,因为贫穷,因为困难,往往会产生自卑自贱心理,低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容易对人生失去自信心,失去希望。尽管别人并没有另眼看他们,他们也总感觉自己低人一等,矮人一头,处处不如人,在人前抬不起头来。这是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并加以正确引导的。

北大明确提出精神支持贫困生,是在给经济困难学生补精神之“钙”、理想之“钙”,是高校不能缺失的励志。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贫寒学子步入高校,贫困是励志的“一盆火”,但有时也会成为消沉颓废的“推进器”和奋发进取的绊脚石。大学不是真空,商业社会的价值观、财富观必然影响到高校,如今在少数大学生中,存在着攀比奢华,追求享乐的高消费现象,生活于此种氛围中的一些贫寒学子,贫困似乎变成他们的“负罪感”,滋生自卑感,精神自我矮化。

精神支持贫困生,就是要激励贫寒学子自强不息,贫困不是“原罪”,而是动力,要通过艰苦努力改变人生,成为国家的栋梁。诚如曹文轩教授所言,北大只是人生的一个驿站,到了这个驿站,不是休息,而是要艰苦奋斗,继续往前走。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