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向东: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提供学理支撑(3)

吴向东: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提供学理支撑(3)

摘要: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有从学理入手,夯实理论根基,彻底讲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论,回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热点问题,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的路径和方法,才能不断增强高校教师和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路径和方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近代以来社会主导价值观发展的最新成果,是新的世界历史背景下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观念把握,是当代中国发展问题创新性解决方案的价值观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含着极其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这就决定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不能仅依靠传统的研究方式,而必须创新理论研究的路径和方法。

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的路径和方法,需要多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综合性命题,其理论研究本身就涉及哲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文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需要在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面狠下功夫。在这一意义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论研究,必须整合不同学科的资源,实现跨学科、多领域的融合创新。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多年来高度重视多学科合作研究,不断探索协同创新机制。2014年5月,我们联合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组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努力建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理论体系”。

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的路径和方法,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实证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需要相关实证研究做支撑。无论是社会价值观的现状,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机制等,只有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才能加以分析和把握。因此,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调查研究,建立实验室和数据库,就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中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我们运用电话访谈、调查问卷等传统数据采集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社会价值观调查研究,完成了《北京市公民价值观现状及变化趋势研究报告》《当代中国的社会价值观报告》《中国社会价值观现状及演变趋势》等价值观调研报告。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数据采集方式已无法适应海量数据采集的要求,我们正在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

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的路径和方法,需要发挥传统被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以发挥理论研究过程中“隐形教育”的作用。理论研究的过程就是学习、理解和内化的过程。学生直接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不仅能够使他们作为主体,在理论研究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同时也是他们有效理解、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就高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而言,这是最为直接、最为自然的方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践性和新颖性。基于这种想法,我们在理论研究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研究生、本科生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的研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进行理论阐释,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研讨,取得了显著的理论成果和教育成效。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有从学理入手,夯实理论根基,彻底讲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论,回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热点问题,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的路径和方法,才能不断增强高校教师和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李丹华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