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军30万:中国的和平信心

裁军30万:中国的和平信心

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将裁军30万员额。

消息一出,各方震动。各方普遍认为,此举彰显了中国捍卫和平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为何要裁军?此次裁军将如何进行?外界又如何看待此次裁军?

1

第11次裁军

30万不是一个小数目。

此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员额是230万人。裁军之后,这一数字将压缩至200万人,裁军比例超过1/8。可以说,在盛大阅兵典礼上宣布裁军,没有比这更好地表达中国向往和平、捍卫和平的决心和方式了。

北京军区空军副政委、少将余爱水就表示,这一决定,向国际社会清晰而又坚定地传达出中国爱好和平的心声。它已表明,中国不搞军备竞赛,举行“9·3阅兵”不是秀肌肉,更不是对他国的威胁。和平是需要珍惜和捍卫的,而只有一定的、足够的力量,才能捍卫和平。在外部安全和军事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宣布裁军,更可以看出这一决定之难得。

将于2017年完成的此次裁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11次裁军。从峰值时的627万人到2017年的200万人,解放军总计的裁汰比例超过2/3,先后共有数十个大军区和兵团级单位被撤销,近千所军队院校、医院等被裁撤、缩编或改隶。

在裁军决定作出之后,解放军七大军区党委纷纷表示,“无论裁减涉及谁、利益影响多大,都坚决听从指挥、服从命令。”

那么,此次裁军30万人,将从谁裁起、按照什么步骤进行裁军?

“这次改革裁减军队员额将分步实施,重点将是压减老旧装备部队、精简机关和非战斗机构人员、调整优化军队结构,最终裁汰将于2017年底基本完成。”在9月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杨宇军如是说。

要回答“中国为什么选择现在裁军”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历史上的中国裁军。

1950年5月,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解放军就进行了第一次大裁军。当时,中央军委决定,军队复员150万人,将全军的总员额由550万压缩到400万,当年即复员23.9万余人。1952年底结束的第二次军队精简工作中,全军共缩减3个兵团、19个军、73个师,总人数降为406.4万余人。而在1953年8月的第三次大裁军,全军总兵力精简超过20%,总员额减到350万人,到1955年底,全军转业干部和复员战士已达500万人。

到1957年的第四次裁军结束时,全军总人数与新中国建立时相比,已经精简了61%。

经过“文革”期间部队组织编制混乱、比例失调、机构臃肿、干部严重超编阶段,到了上世纪80年代,解放军又开始大幅裁军。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1985年的“百万大裁军”。在此基础上,1997年和2005年,解放军又接连裁军50万、20万人,形成了目前的全军规模。

每一次裁军,背后都有非常现实的问题。

比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保家卫国的需要,解放军的员额一度达至峰值的627万。伴随其中的,是军费的大量支出。据核算,在1949年至1950年的中央财政中,约有一半用于军费开支。而在战争结束后,随着几次裁军,军费在财政和GDP中的比例不断下降,1960年时,军费在财政中的占比从1957年时的18.2%降至10.1%,在GDP中的占比则从5.16%降至3.98%。

同样,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裁军的大量军人复员,以及1975年整顿军队和上世纪80年代的百万大裁军,都是适应形势变化的选择。在国家建设成为主要方向时,军队的庞大臃肿,就成了必须改革的对象。

而在现代作战条件下,如开国中将张震所言,未来的战争,将是立足于高科技条件下的战争。在此背景下,以往依靠人员数量取胜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科技、装备将成为决定性的力量。

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就表示,裁军30万人,意味着中国军队将走高精尖之路,不以人的数量取胜,而是以科学的制度、先进的装备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支撑,建设能打仗、打胜仗的军队。裁减30万员额不是简单减掉多少人,还包括了整个军队体制、编制的变化。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