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何以成为抗战胜利希望所在(2)

延安何以成为抗战胜利希望所在(2)

摘要:在艰苦的抗战环境中,中国共产党非常注重加强自身建设,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方面,都有一系列重大举措。这一时期形成的贴近群众、纪律严明、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等延安作风,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集中体现。

艰苦朴素的延安作风让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希望”

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把革除腐败视为革命的任务之一。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与群众同甘共苦,保持着廉洁奉公、艰苦朴素等优良作风。一位访问过延安的美国人约翰·科林曾说:“在延安,我被共产党为目标而奋斗的精神所感动,人们在空气中可以嗅到这种气息,他们衣服破烂不堪,他们装备缺枪少弹,但他们有为目标奋斗的精神。”

有了理想信念的支撑,廉洁奉公、艰苦朴素就是一种自觉自愿的内在约束,而不是强加的外来物。

1940年3月,南洋华侨陈嘉庚回国访问。在重庆,陈嘉庚受到蒋介石的接见和隆重宴请,一顿饭便花费了800大洋。而到了延安,他看到的却是清苦的生活。毛泽东在窑洞前,用自己亲手耕种的蔬菜招待陈嘉庚,总共才花费了2毛钱。餐桌上最贵的菜就是一碗鸡汤,还是附近村民听说毛泽东有贵客来访,主动把还在下蛋的母鸡杀了送来的。

陈嘉庚后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在延安“民生安定,工作勤奋,风化诚朴,教育振兴,男女有序,无苛捐杂税,无失业乞丐,其他兴利除弊,难于尽述”。他感慨:“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也正是因此,延安吸引了一大批有志青年和革命志士。“打断骨头还有筋,剥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剩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他们沿着泥泞小路,奔着宝塔山而来,汇集到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凝聚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磅礴力量。

从严治党的坚决态度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崇高威望

中国共产党是有着共同的理想、一致的奋斗目标和统一的意志、严密的纪律的组织。延安时期,毛泽东提出,要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党,他称之为“一件伟大的工程”。

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必然选择。抗战时期,共产党对违纪分子进行毫不留情的斗争,即使对政府和军内的资历深、功劳大的高级干部,也坚决依法依规办事。1937年10月,在红军时期担任过旅长的老红军黄克功因逼婚未遂,而开枪打死女学生刘茜,这起案件在延安地区甚至全国引起广泛关注。对此,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毛泽东说:“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最后,黄克功被依法执行枪决。

1941年12月底,靖边县张家畔税务分局局长肖玉壁因贪污3050元,被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依法判处死刑。身经百战、战功赫赫,身上留有90多处伤痕的肖玉壁,曾因长期营养不良而病得皮包骨头,毛泽东得知后,决定把中央特批给自己的每天半斤牛奶送给肖玉壁。然而,肖玉壁以功臣自居,利用职权之便,贪污受贿,造成极恶劣的影响。 对待这一案件,毛泽东对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说:“你记得我怎样对待黄克功吧?这次和那次一样,我完全拥护法院判决。”

从严治党、纪律严明,不仅纯洁了革命队伍,端正了党风,教育了广大干部群众,加强了组织纪律建设,而且在群众中树立了党和政府的崇高威望,保证了革命战争的胜利。

而此前,国民党处理张灵甫杀妻一案却引得舆论哗然。张灵甫是国民党高级军官,深受蒋介石器重。1936年,张灵甫因枪杀妻子,激起了社会公愤。蒋介石下令交军事法庭严办,但最终又出面庇护,提前释放了张灵甫并委以重用。

从国民党和共产党怎样对待两个“犯罪功臣”,人民看清了哪个政党值得信任、值得拥护。

从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长驱二万五千里,到达陕北吴起镇,到1948年3月为迎接全国革命的胜利,中共中央东渡黄河前往华北,这一时期,是中国革命由弱到强、由挫折走向胜利的转折时期,也是延安作风形成的时期。正是依靠延安作风的赓续传承,中国共产党才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发展壮大,不断取得胜利。

无疑,延安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历史的硝烟早已远去,从血火中走过来的共产党人,只有始终保持延安作风,打一场作风建设的“持久战”,才能始终成为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