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一触即发,即使是英国人,如此行为一旦被日本人发现,也有生死之虞。
林迈可与李效黎的感情,也是在此种契机下发展起来的。
“有一天,李效黎被林迈可叫到房间,‘啪’地关了门。林迈可解释,希望李效黎帮忙将私买的药品说明书翻译成中文。”吕彤邻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林迈可并非共产主义者,他帮助中国共产党,主要出于对轴心国、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吕彤邻认为,他是一个非常有正义感的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也是逐步加深的。
1937年12月2日,29岁的林迈可和白求恩同船来到中国,他接受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的邀请,教授经济学、推行导师制。他的父亲是一位历史学家,他本人在牛津大学学过自然科学、经济学、哲学及政治学。
“林迈可和白求恩完全不同,来中国最初不是为了参加中国革命,所以第三方的身份更明显。”“英国学者林迈可亲历的中国抗战摄影展”策展人石志民向本刊记者介绍。
在船上与白求恩的交流,引发了林迈可对华北地下游击队的兴趣。第二年4月的复活节假期,他决定随一位美联社记者去冀中平原看看。
他买了台价格不菲的蔡司伊康相机,带着自行车上了火车——到保定后只要骑两英里就能到达冀中平原。
“在任丘,他见到了我父亲吕正操。在这里,他用镜头记录下了父亲领导下的冀中人民自卫军,那是中共晋察冀省委和晋察冀军区领导下的地方抗日武装。”吕彤邻说。
林迈可知道,此刻白求恩也和同样的人在一起。他开始想念他。
重逢的愿望很快实现。根据林迈可在自传《抗战中的红色根据地》所记,见到吕正操之后,他被护送越过平汉铁路,进入设在山西省五台山区的聂荣臻将军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
“在五台山,我喜出望外地又遇见了白求恩医生。”他写道。
这一时期,他还拍摄了大量照片,记录下了群众的抗日集会,军人的紧张操练,还有白求恩只有两头骡子的简陋医疗队。
“发现白求恩只会讲几句简单的中国话,林迈可还取笑他来着。”吕彤邻说。
关于中国的未来,林迈可和白求恩聊过些什么无从得知,但从五台山回到北平后,他开始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中共运送物资。
1939年初冬,林迈可听到了白求恩在山西前线牺牲的噩耗。他在回忆录中写道:“任何有血性有思想的人,都有义务去反对日本军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