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2)

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2)

二、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在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各个民族的自我认同是必然现象,认同的基础是广义的文化,因此也形成了民族观中“自我”和“他者”的差异性认知。但是,尊重差异,不是固化或强化差异,文化的活力在于传承中的发展,在于吸收中的升华。多样性是创新发展的动力,这种动力来源于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说到底就是文化层面的相互认同。因此,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的“一体”,就是建立在各民族相互认同基础上铸就的中华文化认同,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集中体现。

中华文化不等同于汉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文化之集大成,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吸收、相互渗透的关系。这种关系构成的“一体”就是中华文化,呈现的是星光灿烂、交相辉映,这是中国历史赋予中华文化的禀赋。在今天,中华文化如同一个交响乐团,各种乐器的特质之音、七音八度的差异之声,在指挥的协调下共声交响,演奏出美妙和谐之声。以五声播于八音,调和谐合而与治道通。这是古人从音律和谐中感悟的治世之道。中华文化的现代交响,包容着各民族文化的音质声调,在中国共产党指挥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旋律,演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华彩乐章。这就是尊重差异、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认同,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吸收各民族文化的价值养分,体现了人类社会现代文明的精神,是凝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大家庭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相聚,根本的在于价值相通,认同相一。而文化认同则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就会巩固。对中华文化的自觉认同,构成了爱国主义的祖国观、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观的底蕴。

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国特色民族观的基石。压迫、歧视、排斥、疏离、分裂是不认同的结果,平等、尊重、团结、互助、和谐是认同的标志。这与一个民族内源的自我认同存在着质的不同,而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内部各民族升华的认同。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化认同是各民族共同享有的认同,它包容各民族的自我认同,它主导着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也就是说,多元一体大家庭的各个成员,都姓中华民族、同时各有其名。如果一个民族的成员只知其名、不知其姓,只知本民族归属、不知大家庭归宿,就难免出现认同的误区:只知自我、不识他人,甚至自视优越、鄙薄他人,自我保守、排斥他人,陷入狭隘的认同“陷阱”。这种狭隘的认同是滋生民族主义的温床,而民族主义意识的产生,是制造民族隔阂、疏离民族关系、影响民族团结的大敌,也最容易为国内外敌对势力所利用。因此,马克思主义反对民族压迫、民族歧视和狭隘民族主义,我国的宪法等法律、党的民族政策明确规定了反对大汉族主义、反对狭隘民族主义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特色民族观的基本立场。反对两种民族主义,不是抽象的口号,要通过尊重差异、认同一体的实践才能达成,这种实践就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

我国的民族工作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立足于尊重差异基础上动之以情的“晓之以理”,是把中国特色民族观渗透到民族工作治理能力之中的关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把民族工作事务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更是牢固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学部委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