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场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取得的伟大胜利,永远镌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如今,尽管抗战的硝烟早已散尽,但那段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岁月,却时时萦绕在每位中华儿女的心头,久久不能忘怀。
我的外公——肖劲光大将,作为这场战争的亲历者,回忆最多、给我们这些后生晚辈讲得最多的,就是党中央在延安领导各抗日根据地和全国人民抗战的那段艰辛岁月。在党中央进驻延安7个月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7年8月,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时任中央军委参谋长的外公被南京政府任命为八路军后方留守处主任,执掌陕甘宁边区的防务。每每讲到斗争中的风风雨雨,战场上的日日夜夜,每每忆起那些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宝贵生命的战友、同志,外公都会沉思、哽咽。
“我在延安,在主席直接领导下工作八年之久,这是我一生革命经历中受主席教诲最经常、最深刻的一个时期。”——1976年4月,外公在给毛泽东主席的一封信中这样深情款款地写道。随信附上的还有,延安时期他亲手经办的140多份毛主席的珍贵文电手稿。
这些珍贵手稿,记载了毛泽东在延安指挥抗日战争时,针对不同的斗争形势,提出的许多重要的抗战策略和斗争原则。这些珍贵手稿,外公在身边珍藏了三十多年,从延安带到东北,从东北带到湖南,又从湖南带到北京,跟随他经历了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也经历了“文革”十年,如今在中共中央档案馆作为珍贵史料永久留存。
抗战八年,在毛泽东直接领导下的外公,负责陕甘宁边区的多项重要工作,参与很多重大战略的决策工作。一些重要会议、重大活动,一些重要战略思想反复研究、成熟定型的过程,外公在几十年后的回忆中,对每一个细节都记忆犹新、如数家珍。
见证洛川会议
外公印象最深的,当属在全国抗战刚刚爆发的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重要会议——洛川会议。在1937年“八一三”事变炮火的催促下,南京政府终于与我党达成协议,将红军改编后开赴山西阎锡山的第二战区作战。为了研究确立军队开赴前线与国民党军队共同抗日的政治、军事等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党中央决定召开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
1937年8月中下旬之交的一天,毛泽东把外公叫到他的窑洞里说:“党中央的这个会议准备去洛川开,你去打个前站,安排个开会的地方。不在洛川县城,那里不安全,要选个安全的地方。”
接受任务后,外公马上带人驱车出发,那几天正赶上连日大雨,河川里黄水滚滚,山梁上不时有塌方,道路泥泞,很不好走。外公他们乘一辆大卡车,七十公里路走了大半天,才在洛川界子河附近的冯家村停了下来。这里距洛川城大约有十几里路,又靠近大路,来往比较方便。进村一看,村里的老百姓都很穷,没有几栋像样的房子。挑来挑去,只有一个庙宇还稍微好一点,便收拾了一下准备给毛主席住。
村边有一家姓冯的先生开的私塾,有几间房子,外公他们和冯先生商定,让小学生们放几天假,借了这个房子做会议室。其他领导同志的住处都是租借老百姓的房子,条件都比较差。一扇门板架在水缸上,就是当时外公的床。就是在这样一个条件简陋的小村里,党中央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洛川会议。
据外公的回忆,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做了形势和任务的报告后,大家讨论很热烈,碰撞出了很多思想火花。比如,毛泽东特别强调团结问题,这个团结,一方面是指国共两党的团结,另一方面是要团结全国各阶层的人民进行抗战,建立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统一战线、工农兵学商一切爱国同胞的统一战线。为了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党的政策要做相应改变,在农村实行减租减息,既团结农民各阶层起来抗战,也要团结开明绅士和地主起来抗战,对资产阶级、民族工商业者、知识分子的政策也要做相应的改变。
这一点引发了与会同志的热烈讨论,因为这确实是一个转变,中心是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猖狂进攻面前,怎样团结全国各阶层人民,进行全民族的全面抗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